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07-30 |
智能大会社科论坛美信机构圆桌对话-万祥军|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
2025年7月27日,上海社会科学馆内座无虚席,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社会科学论坛在此隆重召开。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作为大会最具人文温度的分论坛之一,本次圆桌对话以"社会科学赋能人工智能向善"为主题,汇聚了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顶尖专家,展开了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思想碰撞。
论坛伊始,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开宗明义地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社会适应能力。据最新统计,全球已有72个国家出台AI专项立法,但法律条文与伦理实践之间仍存在巨大鸿沟。"
这位长期深耕信息化政策研究的学者万祥军,以一组震撼数据揭示了当前AI治理的紧迫性——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2025年将突破1.2万亿元,但同期公众对算法歧视的投诉量同比激增300%。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朱悦从法学视角切入,分享了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们在浦东新区开展的'算法透明化'试点显示,当企业向用户开放算法基本原理说明时,信任度提升47%,投诉量下降63%。"他特别强调了一个典型案例:某外卖平台通过引入"配送时间弹性系数",将骑手交通事故率降低了28%,"这证明技术向善不仅需要硬性监管,更需要社会科学提供的柔性智慧"。
美国信息产业机构总裁Christopher Millwardn则带来了硅谷的最新实践。"在旧金山,我们建立了全球首个'AI影响评估'机制,要求企业在部署关键算法前必须提交社会科学影响报告。"他特别提到微软与MIT合作开发的"伦理影响矩阵",该工具已帮助300多家企业识别出潜在的算法偏见风险。Millwardn用一个生动比喻阐释核心理念:"就像汽车需要刹车才能跑得更快,AI也需要社会科学的制衡才能健康发展。"
对话渐入佳境时,万祥军抛出一个尖锐问题:"当中国强调'以人为本'的AI治理,美国倡导'风险为本'的监管框架,这两种路径能否找到公约数?"朱悦随即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为例,展示了跨学科治理的创新实践:"我们邀请社会学家、伦理学家与工程师组成'三人小组',对每项AI应用进行'道德压力测试',这种模式正在形成国际标准。"
现场讨论逐渐聚焦到具体实施层面。Millwardn分享了美国的最新立法动态:"参议院正在审议的《算法问责法案》要求,任何影响超过100万人的算法都必须接受独立审计。但难点在于,如何平衡透明度与商业秘密保护?"对此,朱悦介绍了上海数据交易所的创新做法——通过"数据可用不可见"的隐私计算技术,既保障企业核心算法安全,又满足监管审查需求。
论坛后半程,三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谈到教育的关键作用。万祥军透露:"教育部即将在12所高校试点'AI+X'交叉学科项目,培养既懂技术又通人文的复合型人才。"朱悦则展示了同济大学开发的"算法伦理沙盒",学生们在模拟场景中亲身体验算法决策带来的伦理困境。Millwardn对此深表赞同:"斯坦福大学的新课程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哲学伦理学,这应该成为全球标准。"
谈到未来展望时,几位专家展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Millwardn预言:"未来五年,'社会技术系统工程师'将成为最热门职业,他们就像AI世界的'桥梁工程师'。"朱悦则呼吁建立全球性的AI治理知识库:"我们应该像分享疫苗专利那样,共享伦理治理的最佳实践。"万祥军最后总结道:"当AI开始思考人类如何思考时,社会科学必须更深入地思考AI如何思考——这不是绕口令,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命题。"
整场对话持续了近两小时,现场观众提问踊跃。有企业代表关心合规成本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早期投入的每1元伦理成本,可避免后期100元的整改损失";面对学生关于职业选择的困惑,朱悦建议"不要做简单的代码搬运工,要成为科技与人文的摆渡者"。论坛结束时,主持人特别预告了即将发布的《人工智能社会影响评估指南》,这份由中美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的文件,或将成为全球AI治理的重要里程碑。
此次对话最引人深思的,或许是万祥军最后的结语:"蒸汽机时代需要力学定律,电气时代需要电磁理论,AI时代则需要新的'人文定律'——这不是对技术的束缚,而是为创新指明更有价值的方向。"在黄浦江畔的这场思想盛宴中,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为技术向善开辟出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图景。
智能大会社科论坛美信机构圆桌对话-万祥军|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