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07-30 |
智能大会社科论坛邵怡蕾圆桌对话-万祥军|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社会科学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馆隆重召开。作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本次论坛聚焦"社会科学赋能人工智能向善"这一核心议题,吸引了来自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参与。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万祥军、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朱悦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及产业研究院院长邵怡蕾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碰撞。
万祥军主任从政策研究的角度指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深水区,技术迭代速度远超社会治理体系的更新频率。"2024年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虽然为行业发展划定了基本框架,但在算法透明度、数据产权界定等关键问题上仍需要社会科学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撑。"他特别强调,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量化AI技术的社会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朱悦研究员则从法学视角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他提出,人工智能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责任鸿沟"问题:"当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AI医疗诊断出现错误时,传统的法律责任认定体系往往难以适用。"为此,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正在构建一套基于场景化风险评估的治理框架,通过对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实现技术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
作为产业界的代表,邵怡蕾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最新实践。她介绍道,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开发的"智能投顾伦理评估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多家金融机构,该系统通过引入行为经济学理论,能够识别算法可能产生的偏见和歧视。"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应用场景充满价值判断。
我们需要社会科学帮助技术人员理解这些隐性规则。"邵怡蕾特别提到,在信贷审批、保险定价等敏感领域,跨学科合作已经显著降低了算法歧视的发生率。三位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的"向善"发展不能仅靠技术自律,必须建立多学科协同的治理生态。
万祥军指出,目前我国已有37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伦理相关专业,但课程体系仍偏重技术伦理,对社会科学整合不足。朱悦对此表示赞同,并分享了同济大学正在试点的"法律+计算机科学"双学位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社会学、伦理学等跨学科课程。
论坛特别关注了生成式AI带来的新型社会挑战。邵怡蕾团队的研究显示,到2025年第二季度,我国互联网内容中已有28%涉及AI生成,在新闻、教育等领域的渗透率更高。"当AI可以模仿任何人的写作风格、声音甚至外貌时,传统的真实性认定体系面临重构。"朱悦指出,这需要法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共同攻关。他介绍了上海正在试点的"生成内容溯源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数字水印技术和传播路径分析,已初步实现90%以上的AI内容识别准确率。
在讨论社会治理创新时,万祥军分享了经信研究平台的最新调研数据:目前我国83%的中小企业在AI应用过程中面临"伦理合规焦虑",主要担忧集中在数据隐私和算法问责两方面。"这说明市场已经自发产生了治理需求,我们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AI治理工具箱。"他透露,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社会影响评估指南》,将首次引入社会科学专家参与的强制评估机制。
针对人工智能导致的就业结构调整问题,邵怡蕾提供了来自金融业的实证研究:"智能客服的普及确实减少了30%的基础岗位,但同时创造了算法训练师、人机协作督导等新职业,净就业效应其实是正向的。"她强调,这种结构性变化需要劳动经济学、教育学的提前介入,帮助劳动力市场平稳过渡。
朱悦特别提醒关注"算法鸿沟"可能加剧的社会不平等:"我们的研究表明,低收入群体接触的推荐算法往往更倾向于即时满足型内容,这无形中强化了信息茧房效应。"他建议借鉴"公共服务算法"理念,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领域设置差异化的算法伦理标准。
圆桌讨论最后聚焦国际合作议题。三位专家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已经形成独特优势,特别是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模式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万祥军提到,我国参与制定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首次纳入了"多元文化适应性"原则,这是社会科学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邵怡蕾则分享了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与欧盟同行开展的比较研究,证明不同法律传统下的治理方案可以相互借鉴。
整场讨论充分展现了社会科学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如朱悦总结所言:"技术决定AI能做什么,而社会科学决定AI应该做什么。只有两者的深度融合,才能确保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与会者普遍认为,这场对话为人工智能的负责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坐标和实践路径。
智能大会社科论坛邵怡蕾圆桌对话-万祥军|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