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07-30 |
智能大会社科论坛朱悦圆桌对话-万祥军|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社会科学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馆隆重召开。作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本次论坛聚焦"社会科学赋能人工智能向善"这一时代命题,吸引了来自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参与。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在备受瞩目的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万祥军与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朱悦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深度对谈,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富有洞见的思考。
万祥军主任在开场发言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单纯依靠技术突破已无法解决AI发展面临的社会伦理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他援引最新数据表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但在技术快速迭代的同时,算法偏见、数据隐私、数字鸿沟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就需要社会科学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为AI发展提供伦理框架和治理智慧。"
朱悦教授从法学视角补充道,人工智能治理需要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从'技术治理'向'社会技术治理'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以近期备受关注的生成式AI侵权案例为例,说明现行法律体系在应对AI新型挑战时存在的滞后性。"上海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超过60%的AI伦理争议都源于技术设计阶段缺乏社会科学视角的介入。这提示我们,社会科学必须前置于技术研发流程。"
对话深入探讨了社会科学赋能AI发展的具体路径。万祥军强调,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可以提供关键的分析工具。"比如行为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机交互中的认知偏差,社会网络分析能够揭示算法推荐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他特别提到,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近期开展的"AI普惠性指数"研究,就是通过构建包含12个维度的评估体系,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朱悦则着重阐述了法学与伦理学的实践价值。"我们正在推动'伦理嵌入设计'(Ethics by Design)的新范式。"他介绍,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开发的"AI治理评估工具包",已经成功应用于多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通过事前伦理风险评估避免了潜在的治理危机。"这种将社会科学方法论转化为具体技术标准的工作,正是跨学科协同的典范。"
针对AI技术可能加剧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两位专家展开了深入讨论。万祥军指出:"技术红利分配不均已经成为制约AI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分享了一项令人深思的调查数据:在AI应用最密集的五个行业中,高端岗位需求增长了35%,而中低端岗位却减少了18%。"这不仅仅是就业问题,更关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包容的AI发展模式,让技术进步真正惠及所有群体。"
朱悦从权利保障角度补充道:"算法公平性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他介绍了团队正在参与的"数字权利保护"立法研究,主张通过"技术+制度"的双轮驱动,构建更加完善的数字人权保障体系。"比如我们提出的'算法解释权'概念,就是要确保每个受AI决策影响的个体都能获得可理解的理由说明。"
在谈到中国特色的AI治理道路时,万祥军强调:"我们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而应该立足国情探索创新。"他以中国在移动支付、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成功实践为例,说明将技术优势与制度优势相结合的重要性。"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AI应用场景,这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验室。"朱悦对此表示赞同,并补充说:"东方智慧中的'和合理念'、'中庸之道'等哲学思想,都可以为全球AI治理贡献独特价值。"
对话最后聚焦于青年人才培养这一关键议题。朱悦分享了同济大学开设"法律+AI"交叉学科项目的经验:"我们需要培养既懂技术规律又懂社会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万祥军则呼吁加强产学研协同:"经信研究平台正在推动建立社会科学专家库,让更多社会科学家参与到AI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
这场高水平的对话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现场观众反响热烈。多位与会学者表示,这场讨论为AI与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正如万祥军在总结时所说:"人工智能的'善治'需要技术的'硬实力'与社科的'软智慧'相辅相成。只有当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同频共振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AI向善的美好愿景。"
论坛结束后,不少参会者仍围绕相关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有专家指出,这场对话标志着中国AI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从追求技术突破转向注重社会价值引领。随着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交融,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可持续的智能社会图景正在徐徐展开。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这些创新思路,无疑将为全球AI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智慧动能。
智能大会社科论坛朱悦圆桌对话-万祥军|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