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整体效能实施系统-万祥军 |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平台-新闻中国采编-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服务平台 > 服务窗口
农业强国整体效能实施系统-万祥军 |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平台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采编网 发布者: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发布时间: 2025-05-06
24
A+
A-

农业强国整体效能实施系统-万祥军 |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平台

近日,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推进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实施意见》部署了8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创新核心使命,二是加快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三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四是建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五是提升农业科技条件支撑能力,六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七是推动农业科技高水平开放合作,八是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生态。

构建高效协同的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引擎。这一系统工程需要打造"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深度融合闭环,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在实践层面,应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通过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整合高校的智力资源、科研院所的技术储备以及龙头企业的市场转化能力。

具体而言,要重点突破种业振兴、智能农机装备、数字农业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构建"实验室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推广"的梯度转化机制。同时,必须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农业科技专项发展基金,推行"揭榜挂帅"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在政策保障方面,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制定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配套政策体系,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评价、人才引进培养等关键环节。此外,还要搭建农业科技大数据平台,实现科研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创新要素的精准对接,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现有技术研发基础上

重点打通三个关键节点

首先,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我们亟需构建一套智能化的技术需求匹配系统,这套系统犹如精准的"科技雷达",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与大数据分析的协同作用,全方位扫描农业生产一线的真实需求。借助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卫星遥感技术,系统能够实时捕捉田间地头的细微变化,将分散在广袤农田中的痛点问题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指标。

就像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套系统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识别出最迫切的科研攻关方向,特别是那些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无论是关乎粮食安全的高产稳产技术,还是涉及资源节约的精准灌溉与高效施肥方案,抑或是影响农产品品质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

通过建立多维度的需求评估模型,系统能够像精密的天平一样,科学权衡各项技术需求的紧迫性和可行性,确保有限的科研资源如同精准灌溉的水滴,悉数渗透到最具战略价值的关键领域,为现代农业插上智能化的翅膀。

其次,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我国正着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率先在200个农业主产县试点推行"科学家+农技推广员+新型经营主体"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这一创新模式犹如搭建起一座横跨实验室与农田的"彩虹桥",通过组建跨领域协作团队,将实验室的"金种子"精准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具体实施层面,每个试点县都将建设标准化田间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就像星罗棋布的"科技驿站",配备智能化监测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零距离"的试验平台。科学家负责技术研发与指导,如同"智慧大脑"提供创新源动力;农技推广员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晦涩的科技术语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的"田间语言";新型经营主体则作为"实践先锋",通过规模化应用验证技术成效。

这种"铁三角"协作模式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到田间应用的"一站式"转化,让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阁",而是真正在广袤农田里"开花结果"。通过建立定期会商、信息共享、利益联结等机制,确保联合体运转如精密的"齿轮组",每个环节都紧密咬合、高效协同。

第三,为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亟需构建"政银企研"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体系。该体系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型风险补偿基金作为"安全垫",采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撬动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形成"金融活水"。

具体而言,可借鉴国际成熟的"母基金+子基金"架构,由财政资金作为劣后级资金先行示范,吸引保险资金、产业资本等长期资本共同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投向具有商业化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绿色投入品等中试项目。

同时配套建立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技术经纪机构对中试项目进行全周期技术成熟度评价,通过动态风险定价机制实现金融资源精准滴灌。这种创新金融模式既能化解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投资"不敢投、不愿投"的顾虑,又能构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之间的"金融桥梁",有效打通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达尔文死海"困境。

在系统架构上

构建三级协同创新网络

国家级科研机构聚焦前沿技术突破,省级科研单位负责区域适应性改良,县域农技中心强化技术落地应用。特别要重视数字技术在体系中的赋能作用,通过搭建农业科技大数据中台,实现全国范围内种质资源、气象数据、土壤墒情等要素的实时共享。目前可率先在东北黑土保护、黄淮海节水农业、南方丘陵山区机械化等战略区域,部署物联网监测终端和智能决策系统,形成可复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人才梯队建设方面,需要实施"三向流动"计划:推动科研人员下沉服务时长纳入职称评定,选拔20万高素质农民进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建立涉农院校教师与农业企业的双向兼职制度。配套建设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远程培训系统,每年培育100万名掌握智能农机操作、精准灌溉、数字营销等新技能的复合型新农人。

通过构建这种立体化、开放式的创新生态,预计可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提升1.2个百分点,到2030年达到68%的国际先进水平。

系统性重构

整体性提升的新阶段

农业强国建设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而科技创新则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当前,全球农业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各国战略博弈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进入系统性重构、整体性提升的新阶段。这一战略部署以2035年建成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通过八大重点任务的协同推进,着力破解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释放创新活力,为农业强国建设构筑坚实的技术支撑。

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的创新主体矩阵是提升体系效能的关键前提。《实施意见》首次明确提出科研院所、高校与科技领军企业的功能定位重构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将聚焦种质资源、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战略必争领域的基础研究;省级农科院所则转向区域性重大技术攻关,如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良等特色课题;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突破智能农机装备、农业传感器等产业化技术。

这种"国家队—地方队—企业队"的三级架构,既避免了创新资源的重复配置,又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的完整链条。值得注意的是,方案特别强调建立"揭榜挂帅"机制,通过张榜公示关键核心技术清单,鼓励跨单位、跨领域联合攻关,2025年前将在基因编辑育种、农业机器人等20个重点方向实现突破。

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是打通产学研链条的战略支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存在"小散弱"问题,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15%设立研发机构。《实施意见》推出"育龙计划",从政策端打出组合拳:财政方面设立200亿元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税收上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20%的优惠,市场准入方面建立创新产品绿色通道。

更突破性的是建立"创新联合体"模式,由隆平高科、先正达等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和科研单位组建创新联盟,共享实验设施和研发数据。这种模式在海南育种基地已初见成效,杂交水稻研发周期缩短40%。到2030年,计划培育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人才梯队建设是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针对农业科技领域存在的"青黄不接"现象,《实施意见》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在高端人才方面实施"神农学者"计划,重点支持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独立领衔重大项目;在实用人才层面,推动全国涉农高校与20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双导师制",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建立"人才旋转门"制度,允许科研人员在高校、企业和政府机构间合理流动。中国农科院试点显示,该制度使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27个百分点。配套的"人才安居工程"将在100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专家公寓和子女教育配套,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提升条件支撑能力是突破创新瓶颈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农业科研设备投入强度仅为发达国家的1/3,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享率不足40%。《实施意见》部署三大基建工程:投资80亿元建设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整合气象、土壤、作物等17类农业大数据;

升级改造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配备表型组分析仪、分子育种芯片等尖端设备;在东北、黄淮海等主产区布局10个田间科学观测站网络。这些设施将全部纳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行"预约使用、成本补偿"的开放机制。甘肃张掖试验站的应用案例表明,共享平台使中小科研单位的实验成本降低60%,设备利用率提高3倍。

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是连接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桥梁。针对长期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实施意见》推出市场化转化新路径: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技术交易市场,开发专利价值评估系统;在县域层面建设2000个"技术驿站",配备专业经纪人团队;

创新"技术入股"模式,科研人员可持有成果转化企业最高30%的股份。山东寿光的实践显示,这种模式使新品种推广周期从5年缩短至2年。配套的金融支持体系包括开发农业科技保险产品,设立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基金,为创新活动提供全过程风险保障。

开放合作是提升创新能级的重要途径。方案提出"双循环"国际合作策略:对内建设海南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年引进优异种质资源1万份以上;对外依托"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联盟,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共建联合实验室。中非棉花联合研发项目就是成功范例,我国抗旱棉种使当地单产提高50%。同时建立国际农业科技预警机制,对基因驱动等前沿技术开展伦理评估,确保技术安全可控。

创新生态优化是释放活力的制度保障。《实施意见》在科研管理领域作出革命性调整: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除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外,全面下放技术路线决策权;建立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取消唯论文数量考核;设立"宽容失败"条款,对探索性强的基础研究项目允许30%以下的预算调整。浙江大学的试点经验表明,这些改革使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减少45%,原创性成果产出增加60%。

从战略全局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通过科研力量的系统整合、市场机制的深度引入、全球资源的精准配置,我国农业科技正从跟跑为主转向并跑领跑的新阶段。

到2035年,当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以上,农作物自主品种覆盖率超过95%时,中国将真正成为引领世界农业发展的创新高地。这场创新革命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是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底座,其溢出效应将辐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下,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系统效能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农业强国整体效能实施系统-万祥军 |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平台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共同体产教融合机制系统-喻红华·万祥军 | 教科人才协同创新平台
重塑生产模式“两会”设施农业-黄欧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两会以“智”赋能-黄欧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文化数字化国家战略系统-万祥军 | 全国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平台
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系统-喻红华·万祥军 | 数字化统筹协调组织机制平台
数字济南战略建设系统-张宏·万祥军 | 山东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平台
山东省政府乡村富民系统-万祥军 | 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平台
山东数字文化产业系统-张宏·万祥军 | 新业态发展机制技术平台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
获刑8年-陈安之首席弟子陈志华亚洲催眠大师微信传销
70年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塑造大变局中的“中国角色”
《繁花》金像影后增重30斤 国研政情·谋定论道:究竟是为何
李嘉诚分家李泽楷出局 因其婚姻不稳定
中国首迎10万亿GDP省份 2020年26省份今年GDP目标出炉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免责声明
新闻中国采编    未经    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许可不得建立镜,不得转载本网站内所有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