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记编论坛
缺乏足够的交流 曹林:在舆论场的融合中重新发现社会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6-08-14
【阅读】926 A+A-

缺乏足够的交流 曹林:在舆论场的融合中重新发现社会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中国当下有两个舆论场,一个以传统官方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一个是微博所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显然缺乏足够的交流,在很多时间甚至传播着相反的声音,情绪和气场上也多数是对立的。有识之士的判断也许并非耸人听闻:如果两边继续像这样自说自话,两个舆论场很容易发生“追尾”,在突发事件的雷击之下失去沟通,对话和协商机制失灵,激烈的冲突将难以避免。

两个舆论场需要融合与打通,而这个打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官权被民权驯服的过程。

顺微博者得和谐,不关注微博会被微博关注

有感于近来微博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的活跃,一位官员朋友向我感慨到:随着公众运用微博的熟练程度的提升,微博对突发事件的介入和行动速度也快了很多,两三个小时内就能从一般的信息发布、到施以援手、到寻找最美、再到支招,直至问责。

这位官员朋友一直在深度使用微博,能够敏锐地感知微博在介入突发事件和推动公共事件上已经越来越娴熟。网友知道怎么通过微博凝聚分散的网友,怎么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较完整的信息,怎么去核实信息源,怎么吸引注意力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人看到,怎么借助微博去推动公共行动。

娴熟地运用微博所对应的是,提升了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从北京暴雨,到陕西的杨表哥引发的舆论监督和反腐风暴,不得不感慨,微博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创新和社交平台,它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自组织功能。一盘散沙的民众,缺乏凝聚起来表达诉求的制度性平台,微博的出现,则填补了这种空白。

进入的低门槛,表达的相对自由,开放性,草根性,平等性,接近性,零距离,使微博的影响力迅速超越传统媒体,在很多人眼中,微博早已超越很多传统媒体而成为他们心中的主流媒体。

当微博在突发事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间声音和行动迅速凝聚,甚至主导了事件的舆论场时,对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就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我的判断是,政府当在顺应微博舆论场,融入微博之中与微博共舞。看看当下的突发事件的处理,凡是处理得好的,都是微博运用得好的;凡是处理得差的,都是在微博上被批得一塌糊涂。是顺,还是逆?实践早就给出了答案,我们无法悖传播规律和时势去行事。

微博超强的自组织能力,实际上也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比如,在过去,一场突发事件上,政府救援的速度稍慢一些,也许还问题不大。可在微博时代,微博迅速组织形成舆情,民间救援走在了政府前面一大步。政府的组织慢一拍,就会显得比较刺眼。这时候,负责任的政府部门,不仅应该融入微博,借助微博的力量,还要有与微博竞争的意识。不仅是信息发布的竞争,权威信息要走在谣言的前面;也是行动的竞争,不要让人感觉是被微博推着走逼着走,而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携手中一起走。

顺微博者得和谐,逆微博者失公信,这么说,并不等于必须迎合和讨好微博,更不意味着微博就代表着正义和真理。绝非如此,微博鱼龙混杂,有不少虚假信息,有很多缺陷,会有“别有用心者”,甚至有时是污言秽语的公共厕所——“顺”的意思并非让去惟微博马首是瞻,被微博牵着鼻子走,而是应该融于其中听取微博中的民意,关注这个日益重要的舆论场,寻求理解和共识。

失衡的舆论场,缺席必然挨骂

作为个体,多数官员上微博都是“潜水”和隐身的。一是担心成为网络热点被烤糊,招来微博之祸;二是放不下身段,不习惯被网络围观、被 网友指点的微博氛围;三是不知道在微博上如何发言,担心官员的身份会给自己的仕途带来影响。可作为官员又无法对这个新兴的舆论场不了解,于是,潜水就成了官员上微博的主流生存状态。张家界的那位纪委书记,只是官员潜水大军中的一个。

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微博状态,一个最直接的结果,是微博舆论场的完全失衡,官方和潜水的官员主动放弃了交流的机会,放弃了微博话语权,而使微博这个舆论场常常出现一边倒的取向:无论做什么,官方和官员永远挨骂,质疑和批评官方的声音永远占着主流和上风。

可以看到,各大微博上最有感染力的,总是批评政府部门的微博;最能激起网友批评热情和社会情绪的,总是指向公权力的批评;最能形成话题并被疯狂转发的,总是批评官员的微博。为何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官员群体在这个舆论场上的缺席。主宰这个舆论场的,都是民间的力量和声音。因为这种缺席,公众感受不到自己的对面站着一个官员,感受不到自己的声音会被倾听和重视。因为这种缺席,一种批评没有反驳,没有澄清,也没有共鸣,这种自言自语必然走向那种粗暴的、一边倒的痛骂。

打通官方媒体和微博这两个舆论场的对立,首要的就是要改变官民话语的失衡。一方面,官方在传统媒体上自说自话;一方面,官意在民间舆论场如微博上是缺席的,网众在微博上孤独地自言自语。有交流,才有理解,官员与民众在两个舆论场上交流起来,才能打破这种隔膜和水火般的对立。

融入微博舆论场,需有挨骂准备

《人民日报》开官方微博,被网友们看作一条大新闻。人们的眼睛都盯着,这份被很多人视作“离人民已经很远”的党报,将怎样融入微博;有些人甚至以看笑话的心态围观,看其在铺天盖地的谩骂中能挺几天。

前几天与人民日报的朋友一起开会。朋友说,刚开微博那几天,发现评论基本都是脏话。她叮嘱管理员千万别关评论,千万别删。几天后,虽然多数还是脏话,但评论中对话讲理的渐渐多了起来,她说非常欣慰于这种转变。

说实话,当时听完我也挺感动,不仅是党报和官媒,官方融入微博舆论场,都需要这份胸怀与耐心。现在,人民日报微博甚至赢得了很多尊重,这在过去的微博舆论场中是不可想象的。

微博是个好东西,好在它脱离了假大空,而在这个社交网络中构造了一个清新活跃的公民社会,借助于突发和热点事件,一点一滴推动社会的进步。微博这个舆论场的兴起并风华正茂,有让官媒舆论场边缘化的趋势,正是突然感觉到这种被边缘化、话语权被拱手相让的危机感,许多政府机构都积极入驻微博。

但是,官方入驻微博,即通常所说的政务微博,如果是想听赞美,是想驯服和同化微博的,就错了,不如趁早打道回府。政务微博不得不上的第一课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首先要经受微博的修理。

承受这种谩骂,是政府部门为一些地方整体形象的坍塌,为一些同僚的胡作非为和贪得无厌,不得不支付的代价。微博舆论场不是传统舆论场,那里有强权可以让人闭嘴,而微博这个自由的空间中,操纵言论要难得多。所以,没有选择,必须有倾听谩骂的心理准备。

谩骂并非都是恶意,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寻求被关注、被倾听、被重视的情绪。吃肉的人,要理解喝粥的人的不理性;享受着既得利益的人,要理解那些底层人的愤懑。这种倾听和理解,是官方融入微博的第一个门槛,如果不能接受这种批评,就无法赢得信任,从而也就没有沟通与交流了。令人欣慰的是,《人民日报》经受住了第一个考验,很多失败的官方微博,一听谩骂就赶紧关评论关微博,就被吓走了,或成为僵尸微博。

挺过挨骂之后,考验官方微博的第二个门槛是,以什么样的姿态融入其中?一些政务微博,加入微博带着强烈和急切的引导、宣传、公关的功利心态,这也难以赢得民众信任。除了以事实和逻辑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外,官方微博别无优势。观点不合事实、逻辑,只会招来更多板砖。也有不少官方微博,因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遭到了网友的驱逐。

微博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民主素养

因为职业关系,笔者与不少官员有交流和交往。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活跃在微博上的官员,他们会比那些不上微博的官员有更强的表达能力、开放精神,对时事的了解更全面,也善于跟媒体打交道,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更懂得与媒体的合作。对一个深度融入和使用微博的官员来讲,微博不仅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更提升了其通过媒体表达声音、进行舆论引导和与民众协商沟通的媒介素养和民主素养。

这种以交流沟通的方式去说服别人,而不是以指令的方式强制别人接受,就是媒介素养和民主素养。把你的说话对象当成一个平等的人,而不是一个等待你灌输的工具,此之谓民主精神。

微博最核心的机制,是对话和沟通。在自媒体的舆论场中,每个人都是一个核心。官员用微博,需要将自己当成一个“自媒体”融于其中,而非将现实官本位那一套复制到微博中,将微博当成另一个发号施令、展示权势的地盘。

当然,官方微博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交流平台,还需要有发布信息和听取民意的诚意,像某些官方微博,以为耍个宝卖个萌娱乐一下大众就可以火,这样的技巧,只能忽悠一时,无法真正地在微博中树立自身的地位。(作者系中国青年报评论员、评论部副主任 )

缺乏足够的交流 曹林:在舆论场的融合中重新发现社会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