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 炸弹落下 士兵将父亲拽出指挥所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万赢信采编: 赵源,一位清瘦却矍铄的老人。尽管她今年已进入古稀之年,每天还照顾着因脑梗而患病多年的老伴,十分忙碌,但当看到春城晚报上征集“我的抗战记忆”消息时,她还是异常兴奋地召集了几位兄弟姊妹,共同回忆父亲赵忠训、外公戴瑞安等家人当年的经历,翻寻与之相关的资料和记载。
生死时刻
父亲被推出获生 士兵却献出了生命
赵源的父亲赵忠训出生于辽宁锦州,上高中时,正值侵华日寇铁蹄践踏东北大地。“九一八”事变后,他和一些学友毅然投笔从戎,进入了杭州笕桥中央航校,一心想学习飞行,抗击日寇。遗憾的是,他因患有鼻炎,只能转学地勤。
当时,日军不仅从北向南大举进攻,还企图从缅甸等东南亚地区侵入云南,实现从南向北并吞整个中国的狼子野心,云南时局顿显危急。
“尽管有陈纳德率领飞虎队前来援华,但仍旧缺少大量技术人员。于是我的父亲便奉命来到云南。”赵源说,父亲来到云南后不久,日本飞机便在滇西开始狂轰滥炸,企图炸断那条唯一的国际援华抗日通道——滇缅公路,而公路上的惠通桥与功果桥又是运输物资的主要通道,因此这两座桥成了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
“我父亲奉命镇守功果桥期间,日军进行了多次轰炸。日军发现了藏在半山腰上的指挥所,于是调集飞机、大炮,集中轰炸指挥所。父亲只顾忙于指挥,处境十分危险,这时,身边的两位士兵宋良、马仁杰突然架着他的胳膊径直把他拽到门外,并推下山坡。就在他往下滚的时候,几声巨响在山坡上炸响。待父亲苏醒,第二天从峡谷中慢慢爬上来时,发现指挥所已夷为平地,多名官兵被炸得血肉模糊,尸横遍野。这时,父亲才猛然醒悟到,架着胳膊把他飞快推下峡谷的士兵,是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而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光阴荏苒,赵源说,“虽然这段历史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她一直却铭记于心,每年清明时节,她和兄弟姊妹都坚持到寺庙为这两位舍身救父的英烈烧几炷香,磕几个头,以表感激和敬仰之情。”
悬壶济世
外公对赤贫患者赠资施药
赵源及她的弟妹们除了展示记录有父亲的书籍和原始的旧照外,还拿出一本由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编撰的《云南近代(上世纪50年代以前)名老中医经验的整理和研究》书籍向记者介绍他们的外公戴瑞安。
“外公幼时因家境贫寒而辍学,便到药店当学徒。10余年间,他白天干活,夜里挑灯苦读。由于广阅各科医书,悉心揣摩,加之对药性谙熟,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他诊病投方,每起沉疴,颇受病家称颂。”赵源说,1919年,外公在昆明金碧路开设万安堂正式行医售药。
抗战期间,由于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穷苦人、病患者众多,因此外公在诊疗中,无论是官还是民,富商还是贫民,不仅一视同仁,对赤贫患者还多加关爱,赠资施药,颇受广大患者的称颂与爱戴。当时,由于昆明与敌占区通信往来非常不便,对于父亲所在部队很多家乡在敌占区的官兵来说,真有“家书抵万金”的深切感受。当他们得知她的外公为人甚好,万安堂人脉广泛,就利用戴瑞安与赵忠训的翁婿关系,通过万安堂收寄书信,有的甚至把戴瑞安拜为“干爹”。一时,万安堂作为远赴昆明的抗战官兵们“家书中转站”,传为佳话。
春城晚报 记者 张晓橙
纪念抗战 炸弹落下 士兵将父亲拽出指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