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地方区域->贵州
赤水平滩新村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带富村民的故事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5-07-04
【阅读】1187 A+A-

创业路漫漫 故土情深深

——赤水平滩新村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带富村民的故事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万赢信采编:近日,记者走进赤水市白云乡平滩新村,感受到一派和谐安定、其乐融融的景象。

大山深处的农民新村沿平滩河而建,一条整洁平坦的大街、两排白墙黛瓦的黔北农居。绿树成荫的村民文化广场上,孩子嬉戏玩耍,妇女欢歌快舞,老人悠然自得……

平滩河缓缓流过,老百姓笑脸盈盈。

每一个场景,每一张笑脸,都是村民们过上美好、富足生活的真实写照。

曾几何时,地处川黔两省交界处的平滩村交通不便,偏远闭塞,贫困、落后是它的代名词。

说起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干部群众无不感言: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村寨里那些外出打工先富起来的村民无私反哺,才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富裕路!

闯出来的路

听说记者要采访冯章奎,村民们纷纷带路。

“他可是好样的!”

提起冯章奎,当地人伸出大拇指。

就是这个冯章奎,当年“出演”了一出逃债——还债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前夕,村寨里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准备年货,一派欢腾。

包工头冯章奎却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由于沉迷赌博,他输光了工人的工钱。

无奈之下,冯章奎选择了外逃躲债。

这一逃就是10多年。他先后到山西、福建、新疆等地打工,最后在内蒙古承包煤矿、做工程、搞房地产开发,靠着勤劳智慧,从一位普通农民变成了拥有上千万资产的老板。

10多年过去,当村民们差不多忘记了冯章奎时,他却带着装满了现金的皮包“荣归故里”,不仅连本带利还清了所有欠款,还在村里盖起三层楼的小洋房。

村民们纷纷来到冯昌奎的小洋房,打探他这10多年的传奇经历,听他讲打工致富的故事。

“我那儿还缺些人手,只要大家相信我,保证不会再让大伙吃亏了。”冯章奎真情相邀,村民们不计前嫌。20多名村民跟着冯章奎来到内蒙古搞建筑业。

没过多久,出去的村民有的成了包工头,有的当上了老板,越来越多的村民受到启发,选择外出打工。

针对这一情况,赤水市有关部门联合白云乡党委、乡政府,为外出农民工开办建筑工、焊工、车工等技术培训近20期,培训村民近3000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外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乡党委、乡政府成立农民工工会组织,为外出农民工建立台账,实行常态化管理,为他们提供务工信息、法律咨询、司法救助等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利益。

村两委建立了关爱留守老人、儿童、育龄妇女机制,由村民小组长、党员、育龄妇女小组长结对帮扶,确保老人在家不孤单、儿童学习能上进、育龄妇女能顶“半边天”,真正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一批又一批的平滩人告别家乡,跨过静静流淌的平滩河,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

有了家乡的支持,在外打工的平滩人安心事业,逐渐站稳脚跟,一些精明能干的人靠着自己的智慧和朴实,投资创业当上老板,项目越做越多、越做越大。

浓浓故土情

儿行千里母担忧,致富不忘故乡情。

外出务工创业的平滩儿女,始终没有忘记故土乡邻。

每年春节,不管路途多遥远、工作多繁忙,他们都会相约回到家乡平滩,与家人和乡亲一起过个团圆年。

每逢春节,大山深处的平滩,随处可见挂着外地牌照的小轿车和操着各地口音的外地媳妇。

元宵当天,平滩尤为热闹。村民自发组织的龙灯会挨家挨户给村民拜年,外出务工创业致富的村民慷慨解囊发红包。仅今年元宵节,龙灯会就募集捐款11万元,除了用于全村人吃团年饭和自编自演的元宵晚会外,剩下的钱全部捐给村里修桥补路、资助困难群众和学生。

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富裕起来的村民从不吝啬。踊跃集资为平滩学校添置电脑、桌椅,让孩子们有了好的学习环境。慷慨解囊修通硬化30多公里通村公路,让当地百姓告别泥泞山路。

去年初,平滩学校代课老师李南琼被检查出患白血病,赤水各界伸出援手捐款20多万元,其中平滩村民就捐了5万元。

当年躲债的冯章奎,投资近3000万元建起15000平方米的农民新村,以成本价卖给村民。使新村面积增加3倍,居民户数超过200户。

先富起来的外出打工创业者们共同出资,建起村文化广场、体育健身场和图书室。

“以前这里只有几户人家,现在街道宽了、楼房高了、人也多了,村子更加漂亮!”82岁的老人李均平牵着记者的手说个不停

 共绘新蓝图

“纵使个人万贯家财,不抵乡亲共同富裕。”

在外打拼多年回乡创业的冯长久告诉记者,现在家乡的发展前景并不比外面差,回乡创业,既能支持家乡建设,又能壮大自身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冯长久2005年外出务工,经过多年奋斗,成了千万富翁。2011年,冯长久毅然决定回乡创业,计划投资2亿元,规划占地80亩,建成年产2000吨白酒生产基地。目前,项目一二期工程顺利建成投产,解决了村里近300人的就业。

平滩村村支书冯昌文介绍,4600多人的平滩村,常年在外务工村民超过1500人,最多时达2200人。目前,平滩在外创业的老板,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100多人,资产上千万元的有4人,上亿元的有2人。

务工富村,项目强村,村企兴村,旅游旺村。

赤水市为平滩村量身定制发展目标,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白云乡在平滩新村规划了占地21亩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搭建平台。

平滩村党支部建立“三谈一机制”,利用春节茶话会等形式,邀请外出务工创业人员,谈家乡发展、谈投资环境、谈政策优惠,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长效机制。

家乡的面貌一天天在改变,投资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再加上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从平滩走出去的村民老板们纷纷踏上返乡创业的征途。

用冯长久的话说:“不管自己在外边有多大成就,都不能代替对家乡的情怀。”

投资800多万元建成绿化苗圃基地;

投资1300万元建成年发电量120万度的平滩梯级电站;

投资1000万元建成近4000亩的石斛种植基地;

投资2000万元建成万亩植物生态园……

近年来,平滩新村外出务工创业富起来的村民,有20多人先后返乡创业,投资项目3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4亿元。

“把村里先富起来的村民集中起来,抱团创业、抱团发展,更有利于平滩的整体开发,带动全村群众共同致富。”村支书冯昌文告诉记者,今年,平滩新村拟投资6亿元打造平滩河谷生态产业园。项目集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为一体,将建设农业产业园、疗养院、水上养生院等。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启动。“过不了多久,来自贵州、四川、重庆和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来平滩村休闲旅游、度假养生。”

采访手记

平滩无疑是个外出务工大村,常年有数千农民工活跃在全国各地,他们中许多人事业有成。

走出去改变贫穷面貌,赢得发展机遇,体现了他们不甘落后,勇于拼搏的精神和踏实、诚信、勤劳的品质。

致富后不忘乡情,回报乡梓,抱团发展共同富裕,既有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召唤,也离不开家乡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可以说是他们感性与理性的选择。

一去一返,时光流逝,折射了贵州广大农村的变迁。

平滩“泥腿子”老板抱团反哺家乡的故事,不仅在道德建设层面的价值弥足珍贵,对于我省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共同建设新农村尤显现实意义。

赤水平滩新村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带富村民的故事

1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