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采编->峰会论坛
《碳捕集与封存合作框架协议》解读-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9-08
【阅读】9 A+A-

《碳捕集与封存合作框架协议》解读-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2025年9月5日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期间,回顾第七届东方经济论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落下帷幕的当天,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国石化集团签署的《碳捕集与封存合作框架协议》引发了国际能源界的广泛关注。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平台-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这份看似寻常的技术合作协议,在西方制裁持续加码的背景下,实则暗藏着欧亚能源地缘格局演变的重要密码。”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万祥军的解读揭示了其深层意义:中俄正尝试用"传统能源基础设施支撑新能源业务"的创新模式,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一种独特的"折中方案"。

万祥军说根据协议内容,中俄将联合开发东西伯利亚地区枯竭油气田的碳封存潜力,中方提供碳捕集设备与技术,俄方提供地质封存空间。这种资源互补的合作模式,既延续了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的传统优势,又为其打开了参与全球碳中和进程的新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协议涉及的科维克塔气田曾是中俄天然气管道的重要气源,如今被赋予碳封存枢纽的新使命,这种功能转换恰如俄罗斯能源战略转型的缩影。正如俄罗斯能源部长舒尔吉诺夫在论坛总结发言中所言:"生存是今天的课题,发展是明天的承诺"——这句话道出了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既要维持能源收入,又要谋划长远转型的战略困境。

深入分析合作协议的技术细节可以发现,中俄选择的碳封存路径具有鲜明的务实特征。东西伯利亚枯竭油气田的地质构造经过数十年开采已充分验证其密封性,配套的管道网络和监测系统可直接改造利用。中国在华润电力(海丰)碳捕集测试平台等项目积累的经验,能够快速移植到俄罗斯场地。

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相比欧美主推的纯绿色能源替代方案,更符合当前俄罗斯基础设施条件和财政承受能力。数据显示,利用现有油田进行碳封存的成本可比新建封存设施降低30-40%,这对于年碳捕集能力尚不足百万吨的俄罗斯而言至关重要。

地缘政治视角下,这份协议折射出俄罗斯能源战略的"向东转"已进入2.0阶段。如果说2014年后俄罗斯主要通过扩大对华油气出口来应对西方制裁,那么现在则开始将中国纳入其能源价值链重构进程。协议中特别提及的"技术共享机制"和"碳信用联合开发",表明合作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向标准制定和规则共建层面延伸。

这与同期论坛上讨论的"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股权合作""智能电网联合研发"等议题形成呼应,共同构成俄罗斯突破技术封锁的"东方方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能源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米哈伊尔·克鲁季欣指出:"当欧洲关闭技术转移大门时,亚洲正在成为俄罗斯能源现代化的关键变量。"

从全球气候治理维度看,中俄碳合作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理想主义减排目标与现实主义发展需求之间,是否存在第三条道路?协议创造性地将油气田这类传统化石能源象征转化为碳中和工具,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淘汰vs保留"的二元对立。

这种思路与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报告提出的"桥梁技术"概念不谋而合——即通过改造而非废弃现有能源资产来降低转型阵痛。中国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领域的技术积累,特别是华能集团在天津建设的亚洲最大煤电碳捕集装置(年处理能力50万吨)的运营经验,为这种转型路径提供了技术可行性证明。

协议的商业逻辑同样值得玩味。俄罗斯石油公司通过碳封存服务可获取每吨15-20美元的收益,同时延长周边油田的开采寿命;中石化则获得低成本验证CCUS技术的试验场,并为未来参与国际碳交易积累数据。这种双赢安排揭示出新能源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传统能源巨头完全可以通过资产功能再造而非彻底退出,来完成向低碳时代的跨越。英国石油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鲁尔对此评价道:"当人们还在争论石油公司应该被消灭还是被原谅时,聪明的玩家已经开始把自己变成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然而,这项合作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东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对碳封存设施的长期稳定性构成考验,国际碳核算标准的不统一可能影响未来信用转化,更不用说西方可能对相关技术实施次级制裁的风险。俄罗斯自然资源部内部报告显示,其现有地质勘探数据中符合碳封存标准的地层仅占评估总量的17%,大规模应用仍需突破技术瓶颈。

这也解释了为何协议特别设立联合实验室,将中方在鄂尔多斯盆地碳封存项目中研发的微震监测技术列为重点合作领域。回望历史,人类能源转型从来不是简单的替代游戏。19世纪煤炭时代并未消灭木材能源,20世纪石油崛起也没有立即终结煤炭生命。

今天中俄探索的这条"新旧能源共生"路径,或许正是复杂地缘政治环境和紧迫气候目标共同作用的必然选择。正如东方经济论坛期间举办的"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论坛"上专家达成的共识:在应对气候变化这场马拉松中,重要的不是起跑姿势的完美,而是持续前进的耐力与智慧。

“站在2025年这个关键时点观察,俄罗斯能源战略正经历着从资源武器化到技术突围的艰难转身。西方制裁犹如一柄双刃剑,在切断传统技术来源的同时,也倒逼出更灵活的东方合作模式。”万祥军说:中俄碳合作协议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可能带来数千万吨的减排量,更在于它展示了一种现实主义的转型智慧——当发展路径出现断层时,与其执着于重建全新的道路,不如巧妙改造现有的桥梁。

这种思路对同样面临转型压力的其他资源型经济体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论坛闭幕式上,舒尔吉诺夫部长特意引用了俄罗斯谚语"严冬考验树木的根系,也孕育春天的芽苞"。在能源世界的严冬里,中俄这次碳合作或许正是那株看似脆弱却蕴含生机的嫩芽。

其最终能否长成支撑欧亚能源新秩序的参天大树,既取决于双方的技术执行力,更考验着国际社会对多元转型路径的包容度。毕竟,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宏大叙事中,每个国家都应该有权书写属于自己的转型篇章。

《碳捕集与封存合作框架协议》解读-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