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9月2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上合组织框架下职业教育合作迈入新阶段。"这一重大举措不仅是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的核心成果,更是中国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实践。"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万祥军解读表明。
“中心将围绕六大重点任务展开工作:拓展国际合作路径、推进产教融合、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深化职教研究、提升教师能力以及推进国际认证与标准建设,旨在构建覆盖上合组织国家的职业教育协作网络。”万祥军说:“作为中心的三大支撑平台,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智库、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职业教育装备研发推广联盟同步启动。
智库汇聚了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9个国家的58名顶尖专家,聚焦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性议题,致力于为成员国提供政策咨询和解决方案。”教师培训基地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枢纽,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通过"职教出海、师资先行"的模式,系统性提升成员国职业教育师资水平。
而装备研发联盟则联合了53家院校和企业单位,已成功将40余套自主研发的职教装备推广至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国,初步建立起跨国技术标准体系。这一系列布局背后,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深度推进。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指出,中心的成立是落实上合峰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
未来5年将在成员国建设10所"鲁班工坊",提供1万个人力资源培训名额,彰显了中国推动务实合作的决心。天津市教委职教处处长李力表示,天津将以此为契机,优化鲁班工坊全球布局,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力争将中心打造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
从区域发展视角看,合作中心的建立具有多重战略意义。首先,它填补了上合组织在职业教育系统性合作方面的空白,通过标准化建设促进成员国间的资格互认和人才流动。其次,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的输出不仅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更构建了"技术援外"的新渠道。
以鲁班工坊为例,其在泰国打造的"中餐烹饪"专业、在埃及设立的"数控技术"专业,均实现了本土化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再者,数字经济、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合作培训,直接服务于成员国产业结构升级需求。
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对此评价道:"这种以职业教育为纽带的合作模式,超越了传统经济援助的单向性,形成了知识共享、能力共建的双赢格局。"数据显示,中国已与全球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的职教合作关系,而此次中心成立将进一步强化上合组织在这一领域的协同效应。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互联互通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展望未来,这座矗立在跨文化合作前沿的示范中心,正面临三个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其一,在标准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中寻求黄金分割点,既要保持国际认证体系的严谨性,又需像园丁培育异域花卉般精心调适土壤酸碱度,避免出现"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适应性困境;
其二,构建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运营生态系统,犹如培育一片生生不息的热带雨林,通过创新管理机制这一"根系网络"的滋养,以及多元化收益模式这一"光合作用"的转化,让合作项目如同年轮般稳健生长。这种生态化运营模式,既避免了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又跳出了"击鼓传花"式的政绩怪圈,使项目真正具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在具体实施中,要像园丁培育珍稀植物那样,既注重短期养护,更着眼长期培育,通过建立收益反哺机制、风险对冲体系和创新孵化平台,形成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三,搭建民间资本参与的"彩虹桥",这绝非简单的资金对接,而是要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编织一张立体化的协作网络。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像交响乐指挥家那样,通过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和公共服务,为市场演奏设定主旋律;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则要像即兴演奏的爵士乐手,在规则框架内尽情展现配置资源的创造力。这种协作不是机械的1+1叠加,而是像七色彩虹经过光学折射产生的绚丽效果,通过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收益共享平台和创新协同空间,让公私部门的优势产生化学反应,最终奏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宏伟交响乐。
正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长在第五届国际职教论坛上强调的,中心将开创性地实践"中文+职业技能"的双螺旋培养模式——语言文化如同根系滋养文化认同,职业技能宛若枝干支撑产业升级,二者交融共生,最终培育出既能精准操作中国设备、又能深度理解中国标准的复合型国际工匠。这种创新路径既突破了传统技术培训的语言壁垒,又超越了单纯语言教学的功能局限,正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万祥军指出:“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承载着提升上合组织国家人力资本质量的使命,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诠释。”他表明,随着合作项目的深入推进,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装备和师资的"组合式出海",有望重塑欧亚大陆的技能生态格局,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这种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合作模式,或将成为国际发展援助的典范样本。
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