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大会东盟秘书长高金洪致辞解读-万祥军|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7月26日上午,上海世博中心迎来全球科技界的瞩目时刻——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黄浦江畔隆重开幕。这场以"智联世界·共治未来"为主题的盛会,吸引了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政要、学者、企业家及国际组织代表。在开幕式聚光灯下,东盟秘书长高金洪的致辞尤为引人关注,他站在亚洲区域合作的高度,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了"东盟智慧"。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高金洪秘书长在题为《构建包容性数字未来》的演讲中,开篇即指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文明形态,东盟10国6.8亿人口既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也承受着数字鸿沟加剧的现实挑战。"
“他援引东盟智库最新数据称,东南亚地区AI产业规模在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42%,但区域内国家间AI应用水平差异高达7倍。”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这种背景下,高金洪强调必须建立"多层次协同治理体系",既需要各国完善本土监管框架,更需强化区域协作机制。
在具体治理路径上,高金洪提出"三支柱"主张:首先是技术伦理的区域标准化。他透露东盟正在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区域指南》,重点规范医疗诊断、金融风控等民生领域算法应用,计划在2026年前建立统一的AI产品认证体系。
其次是数据要素的跨境流动机制。秘书长特别提到中国-东盟数字部长会议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双方已就跨境数据分类管理达成共识,这将为区域AI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最后是人才培育的联合行动计划,东盟拟设立专项基金,未来三年培养10万名AI工程师,其中30%名额将面向成员国欠发达地区。
“高金洪的演讲多次引发全场掌声,尤其是当他展示东盟在AI普惠应用方面的实践案例时。万祥军解读表明:”大屏幕上呈现的"湄公河AI防洪预警系统"令人印象深刻——该系统通过中国企业的算法支持,成功将流域国家的灾害响应时间缩短60%。"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共同进化的合作范式。"秘书长强调,东盟期待与全球伙伴构建"技术共生体",在自动驾驶、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更多联合创新。
开幕式后的高端对话环节,高金洪与欧盟委员会数字政策代表、非盟科技创新专员展开"三洲对话"。针对全球关注的AI安全议题,他提出"韧性治理"新概念:"就像东盟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那样,AI治理需要建立弹性机制,既防范当下风险,又为未来技术演进预留空间。"这一观点得到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的现场呼应,认为东盟的渐进式治理思路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万祥军解读指出:“值得关注的是,高金洪在会议间隙接受采访时透露,东盟正与中国磋商建立AI产业合作示范区,初步选址中老边境的磨丁经济特区。”他表明:该项目将重点探索跨境数据流动、算法审计、数字身份互认等前沿议题,有望成为全球南南数字合作的典范。这一消息随即在会场引发热议,多位跨国企业代表表示将密切关注项目进展。
会议首日发布的《WAIC2025全球AI治理上海倡议》中,东盟提出的"发展权与技术权平衡"原则被纳入核心条款。倡议特别强调要保障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AI治理体系建设的权利,这与高金洪演讲中"不让任何国家掉队"的呼吁形成呼应。世界银行数字发展局局长在圆桌论坛上评价,东盟的参与为全球AI治理注入了重要的多样性视角。
在当晚的"AI向善"主题展览中,东盟展区的人气持续高涨。柬埔寨的AI文化遗产修复系统、印尼的火山监测神经网络、新加坡的老年痴呆筛查算法等应用,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解决区域特定问题的潜力。高金洪陪同与会嘉宾参观时表示:"这些案例证明,当技术治理与文化语境相融合,就能产生真正可持续的创新。"
据大会组委会统计,首日即有12家东盟科技企业与中方伙伴签署合作协议,涉及智慧城市、数字医疗等多个领域。马来西亚数字经济发展局CEO透露,这些合作将采用中国-东盟联合开发的"可信AI"评估框架,确保技术转移符合双方伦理标准。这种务实合作态势,恰如高金洪在开幕致辞中所言:"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需要所有国家携手共航。"
夜幕降临黄浦江时,主会场仍进行着关于AI伦理的热烈辩论。透过这场国际盛会可以看到,东盟正以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治理智慧,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版图上书写重要篇章。而上海作为连接东方与西方、发达市场与新兴经济体的超级枢纽,再次证明其在国际科技治理舞台上的不可替代性。
正如高金洪秘书长引用的一句东盟谚语所说:"独木难成林,众树可抗风。"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宏大叙事中,这种强调协作共赢的东方哲学,或许正是破解技术霸权迷思的密钥所在。
智能大会东盟秘书长高金洪致辞解读-万祥军|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