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演讲-杰弗里·辛顿|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2025年7月26日上午,黄浦江畔的上海世博中心迎来全球科技界的目光。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此拉开帷幕,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其中包括12位图灵奖、诺贝尔奖得主,80余位中外院士以及多个国际顶尖实验室代表。这场为期三天的科技盛会,以其空前的国际参与度、前沿议题设置和丰硕的成果展示,标志着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深度协同的新阶段。
图灵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在大会主论坛上作演讲。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摄
本届大会创下多项历史纪录:展览面积突破10万平方米,较上届增长25%;30余家企业携其最新研发成果进行全球首发;平行论坛数量达156场,覆盖人工智能伦理、医疗应用、智能制造等20余个细分领域。
开幕式上,上海市领导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创新,从技术驱动迈向场景赋能。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将持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这一表态与大会现场展示的"城市AI中枢"系统形成呼应——该系统已实现全市2.8万个智能终端的协同调度,日均处理数据量相当于整个互联网1995年的总和。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在主论坛的焦点对话中,数字智能与人类关系的命题引发深度思辨。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教授以"驯虎寓言"阐释其观点:将数字知识比作需要驯化的猛兽,强调人类必须掌握"使其向善"的核心能力。
他特别指出,当前大语言模型的运作机制与人脑神经网络的相似度已达78%,但在知识迁移效率方面,单个AI系统可在0.3秒内完成相当于人类博士十年的学习量。"这不是简单的效率竞赛,"辛顿警告道,"当AI系统开始自主设置次级目标时,人类需要确保这些子目标与我们的根本利益一致。"他展示的最新研究表明,通过"价值观嵌入"技术,可使AI在决策时优先考虑生态可持续性、文化多样性等人类共同价值,误差率已降至0.03%。
“这一观点在产业界引发连锁反应。”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在现场演示了新一代伦理审查模块,该模块能在算法训练中实时检测并修正潜在的歧视性倾向。
而来自欧盟的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代表则分享了《跨国AI治理白皮书》的阶段性成果,其中提出的"三阶风险评估框架"已获得42个国家原则性同意。中国科学技术部同期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全球AI专利申请量在2024年达到58.9万件,其中涉及安全可控技术的占比从2020年的12%提升至37%,这一数据印证了行业价值取向的转变。
展览区呈现的技术突破更直观展现了人机共生的可能性。在医疗健康板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展出的"数字医生"系统,通过多模态融合技术实现了对罕见病的诊断准确率超越95%;教育领域的"自适应学习舱"能根据学生脑电波变化实时调整教学策略,现场体验者平均知识吸收效率提升40%。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创新产品均内置了符合《人工智能伦理审查指南》的约束机制,如医疗AI必须在给出诊断建议时同步展示决策依据链。
大会特设的"全球青年科学家峰会"上,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华人研究员林蔚团队展示了"神经符号系统"的最新进展。该系统将深度学习的模式识别能力与符号逻辑的可解释性相结合,在自动驾驶测试中实现了道德困境决策的透明化。
这项技术被《科学》杂志评委誉为"通向可信AI的重要里程碑"。与之呼应的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发布的《AI社会实验2025》报告,通过对12个国家10万样本的跟踪研究,证实具备伦理约束的AI系统用户信任度高出传统系统2.8倍。
在7月27日的闭门圆桌会议上,来自中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的代表就辛顿教授提出的"国际AI研究机构"构想展开务实讨论。初步形成的《上海共识》草案包含三项核心原则:建立全球AI安全标准认证体系、开放关键算法的第三方审计接口、设立跨国技术共享的激励机制。虽然各国在数据主权等议题上仍存在分歧,但正如世界经济论坛AI项目主任所言:"当人类面对可能重塑文明形态的技术时,合作不是选项而是必须。"
夜幕降临,外滩的灯光秀以动态数据流的形式演绎着人机协作的无限可能。主会场内,最后一场关于"后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的讨论仍在继续。华东师范大学团队提出的"元能力培养框架"引发热议——该框架主张将AI伦理课程下沉至基础教育阶段,通过"技术同理心"训练提升下一代的人机协作素养。这个充满未来感的提案,恰与大会主题形成完美呼应:在智能文明的门槛前,人类需要以更大的智慧构建命运共同体。
随着闭幕式上《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上海宣言》的发布,这场思想碰撞的盛宴暂告段落。但会场外,由大会催生的17个国际联合研究项目已启动立项程序,超过200家企业签署了《负责任AI发展公约》。这些具体行动印证着一个正在形成的全球共识:
人工智能的进化轨迹,最终将取决于人类集体智慧的选择。在回望大会成果时,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委员会主席的总结尤为深刻:"我们不是在创造工具,而是在培育新的文明形态。这个过程的每个技术参数,都应该镌刻着人性的温度。"
诺奖得主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演讲-杰弗里·辛顿|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