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院士演讲-陆林|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
7月5日,济南迎来了一场医学界的盛会——2025年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隆重召开。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在这场汇聚了全国顶尖医学专家的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陆林教授围绕"医学人工智能与脑科学"这一前沿主题,发表了极具深度和前瞻性的主旨演讲,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本次大会以“从黄河文明到智慧中医,公立中医医院的传承与变革”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陆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朱立国,国医大师李佃贵、王新陆出席大会并作主旨演讲,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这场以"从黄河文明到智慧中医,公立中医医院的传承与变革"为主题的高规格学术盛会,引了全国800余位中医药领域的精英共襄盛举,共同擘画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陆林院士开篇即以一组震撼数据揭示了当前医疗领域的痛点:我国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超过2亿,但专业医师仅5万名,医患比例严重失衡;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年增长率达6%,传统诊疗模式难以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这些数字背后,凸显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人工智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陆林院士的这句话引发了全场深思。
在演讲的核心部分,陆林院士系统阐述了医学人工智能的三大突破方向。首先是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他特别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脑疾病智能预警平台",该系统通过分析海量脑电数据和影像资料,对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准确率已达85%,远超传统方法。
其次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生成,AI系统能够综合患者的基因组数据、生活习惯和临床指标,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优治疗路径。第三是虚拟医生助手,24小时不间断地为患者提供专业咨询和用药指导,极大缓解了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脑科学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支撑,陆林院士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他形象地将人脑比作"宇宙中最复杂的超级计算机",指出破解脑工作机制是提升医疗AI水平的关键。其团队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完成抓取动作,这项技术未来有望帮助更多残障人士重获生活能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脑科学和AI的结合,团队开发出了能够预测自杀倾向的算法模型,准确率达到90%以上,为精神疾病防治提供了全新工具。在中医药现代化方面,陆林院士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认为,中医的"整体观"与人工智能的"系统思维"高度契合,AI技术能够帮助破解中医药作用机制这一"黑箱"。
通过建立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和中药成分数据库,AI系统可以科学验证传统方剂的疗效,并实现精准配伍。现场展示的"智能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系统能够根据患者舌象、脉象等特征,自动生成符合中医理论的诊疗方案,准确率与资深中医师相当。
面对医学AI发展中的伦理挑战,陆林院士强调必须坚守"科技向善"原则。他提出了人工智能应用的"三条红线":不能替代医患关系、必须确保数据安全、算法决策需可解释。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隐私问题,其团队研发了"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充分发挥医疗大数据价值。
展望未来,陆林院士描绘了"智能医疗"的美好图景:到2030年,AI将覆盖80%的常规诊疗工作,医生得以专注于复杂病例和人文关怀;脑机接口技术将帮助截瘫患者重新行走;个性化健康管理将成为常态,人类平均寿命有望突破90岁。但他同时提醒,技术发展需要与制度建设同步,呼吁加快完善医疗AI的监管法规和行业标准。
演讲最后,陆林院士分享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成果。学校已成立全国首个"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与多家医院合作建立的"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正在研发新一代手术机器人和远程诊疗系统。这些举措为我国医疗AI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这场历时两小时的演讲,不仅展现了医学人工智能与脑科学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更彰显了一位科学家对国家医疗事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国际科学院组织学部委员、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负责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说:“与会专家纷纷表示,陆林院士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在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这场演讲无疑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医学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院士演讲-陆林|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