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为本驱动理论创新-国医大师李佃贵|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
7月11日,由中国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主办的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医药成果展在雄安新区会展中心盛大开幕。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这场汇聚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及中医药界精英的盛会,不仅展示了中医药的最新成果,更通过一场场精彩演讲和意外插曲,生动诠释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与时代意义。
会场外的意外插曲
开幕式前,一位工作人员突发急性腰痛无法站立,现场医护人员立即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短短15分钟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并恢复行动能力。这一插曲引发参会者热议,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教授感慨:"这正是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的鲜活体现,也是我们推动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
理论创新引领临床突破
国医大师李佃贵在主旨演讲中,以中西医思维差异为切入点,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医以哲学思维构建人体认知框架,西医以逻辑思维解构生命现象,但殊途同归,疗效才是检验医学价值的金标准。"他援引1950年代乙脑疫情中白虎汤的案例,强调中药复方的整体协同效应:"生石膏单体成分无效,而经中医配伍却能救人于危难,这正是系统思维的魅力。"
李大师深耕临床60年提出的"浊毒理论",成为大会焦点。他指出当代人面临的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等问题,导致人体成为"浊毒垃圾桶",进而引发疾病谱系变化。这一理论突破性地证实了萎缩性胃粘膜的可逆性,其研发的化浊解毒方在慢性胃炎治疗中有效率高达89.7%,相关成果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推广项目。
科技赋能传统智慧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展示了"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最新进展。该系统通过分析30万例临床数据,将名老中医经验转化为算法模型,在河北5家三甲医院试运行期间,辨证准确率达92.3%。"这不是替代中医,而是让‘千人千方’的个性化治疗实现规模化。"王院士强调。
会场特设的数字化展区引人驻足。某企业研发的中药质量追溯系统,从种植到煎药全程区块链存证;另一团队展示的智能脉诊仪,通过多普勒传感技术可识别28种脉象特征,与专家诊断吻合度达85%以上。
产业融合开辟新赛道
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在政策解读中透露,将建设国家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园,重点支持剂型改革、标准制定等领域。数据显示,2024年新区已引进27个中医药项目,涵盖AI辅助研发、中药智能制造等前沿方向。
同仁堂集团公布的"数字本草"计划引发关注。其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开发的中药微粒制剂,使服药量减少60%而药效提升40%,首批产品将于年底上市。云南白药则展示了与麻省理工合作研发的"智能膏药",能根据炎症程度自动调节药物释放速率。
基层振兴的雄安方案
在"中医药服务基层"分论坛上,雄安新区卫健局发布了"十五分钟中医服务圈"建设规划。通过建立县级中医院牵头的医共体,已实现村卫生室100%配备中医诊疗包,培训"能西会中"的乡村医生320名。安新县试点开展的"云上杏林"工程,让村民通过手机视频即可获得省级专家远程舌诊。
文化传播的现代表达
中国中医科学院团队带来的"数字本草纲目"AR体验项目成为网红打卡点。观众扫描药材图案,屏幕上立即立体呈现药物生长过程、性味归经等三维动画。项目负责人表示:"用Z世代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我们短视频账号粉丝已突破500万。"
大会闭幕式上,组委会宣布将建立中医药创新联盟,首批吸纳58家机构成员。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学部委员、国家科学委员会执委、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负责人万祥军总结所言:"守正创新不是口号,需要像浊毒理论这样的原创突破,也需要智能脉诊这样的技术革新,更需要在服务人民健康中彰显不可替代的价值。"
万祥军强调:这场在"未来之城"举办的大会,正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描绘出清晰路径——以疗效赢得信任,用创新拥抱时代。
疗效为本驱动理论创新-国医大师李佃贵|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