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展示筋膜灸如精准制导-王德军|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
在深圳会展中心灯火通明的展台上,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王德军手持特制艾条,指尖轻旋间,一缕青烟如游龙般沿着患者背部筋膜走向蜿蜒游走。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这场被与会专家称为"筋膜上的芭蕾"的现场演示,让第三届艾灸健康产业交易博览会的观众见证了传统艾灸技术与现代筋膜理论碰撞出的创新火花。
2025年7月,深圳会展中心迎来了一场中医药界的盛会——中医药预防医学与中医药健康发展大会暨第三届艾灸健康产业交易博览会。在这场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的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吸引了国家部委领导、权威协会、专家学者、国内外艾灸产业界人士,共同探讨艾灸大健康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
开幕式暨主题论坛上,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华、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会长吴英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周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服务中心原党委书记、主任、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副会长陈朸为、九宫艾集团总裁杨绪洋,以及来自国际组织的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学部委员、国际科学院组织委员会执委万祥军等相继致辞,从政策导向、行业规范、科技创新多维度擘画艾灸大健康产业的未来。
本届艾交会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指导下,由中艾服(深圳)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艾灸健康产业分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药预防医学分会、中国针灸学会民间针灸分会、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湖南省针灸学会、深圳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会、国稻种芯粮农(山东)科技产业园集团有限公司、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山东)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九宫艾(深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筋膜网络:
人体被忽视的"第二骨骼"
王德军副教授在学术报告中指出,人体筋膜系统是由胶原纤维构成的立体网络,贯穿全身肌肉、内脏和骨骼,如同给身体穿上了一件"紧身衣"。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这套网络不仅具有支撑保护作用,更是人体最大的本体感觉器官,其敏感度是肌肉组织的10倍以上。当筋膜因劳损、外伤或寒湿出现粘连时,就会形成中医所说的"筋结",成为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根源。
筋膜灸技术:
古老智慧的现代解码
与传统艾灸的固定穴位施灸不同,王德军团队研发的筋膜灸技术强调"动态寻经"。在演示现场,只见他先以拇指沿患者膀胱经循行推按,在触及某处明显筋结时突然停顿。"这里就是筋膜张力失衡的节点,"他解释道,"就像高速公路上的事故点,会造成整条线路的拥堵。"随后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结节点上方约3厘米处,配合特定频率的回旋手法,艾热如精确制导般穿透皮下4-6毫米的筋膜层。
临床数据印证技术突破
根据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公布的临床观察数据,采用筋膜灸技术治疗慢性腰背痛患者126例,总有效率91.3%,较传统艾灸组提高23.6%。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红外热成像检测显示,治疗30分钟后筋膜温度可维持在42℃达4小时以上,这种持续的热效应能有效分解粘连的胶原纤维。王德军比喻道:"就像给生锈的齿轮加润滑油,热量让僵硬的筋膜重新恢复滑动能力。"
技术创新的三大核心
在大会工作坊环节,王德军详细剖析了筋膜灸的三大技术核心:首先是"立体透热法",通过改良艾条配方(加入桂枝、透骨草等药材),使热力具有更强的穿透性;其次是"动态评估系统",结合肌骨超声实时定位筋膜异常;最重要的是独创的"五步操作规范",包括触诊定位、预热渗透、循经疏导、定点松解和整体调和,每个步骤都有精确的时间和温度控制参数。
产学研融合推动技术转化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已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现场展示的智能筋膜灸治疗仪,通过多光谱传感器自动识别筋膜张力异常区域,并利用AI算法优化施灸路径。某医疗器械企业负责人透露,搭载该技术的家用型设备即将通过二类医疗器械认证,预计明年可投放市场。中国针灸学会筋膜学专业委员会评价认为,这是"将中医经验医学转化为可复制技术的典范"。
国际视野下的技术对话
在大会国际论坛环节,德国筋膜研究专家穆勒教授展示的荧光染色实验显示,艾热刺激能显著提升筋膜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这与王德军团队在《中国针灸》发表的分子机制研究相互印证——艾灸通过激活TRPV1热敏受体,促进筋膜中透明质酸分泌,从而改善组织滑动功能。中日韩艾灸协会联盟主席评论称:"筋膜灸为传统疗法提供了现代科学语言,让世界更易理解中医的智慧。"
临床案例见证疗效
45岁的程序员张先生作为现场体验者,分享了他接受筋膜灸治疗颈椎病的经历:"就像有无数小针在肌肉深处跳动,但又不觉得烫。三次治疗后,持续两年的头痛和手麻明显减轻。"更令人惊讶的是,通过红外热像图对比可见,治疗前后其颈部筋膜温度分布从斑片状不均变为连续均匀,印证了"通则不痛"的中医理论。
技术标准化进程加速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办公室透露,筋膜灸技术操作规范已列入2025年中医药标准制修订计划。王德军团队正在建立包含2000例病例的多中心研究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体质人群的最佳施灸参数。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出,这种"定量化、标准化、可视化"的研究路径,为其他传统疗法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健康产业的新增长点
艾灸产业白皮书显示,随着筋膜灸等创新技术的推广,我国艾制品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将突破800亿元。某电商平台数据佐证,今年"618"期间筋膜灸相关产品销量同比激增300%。王德军在采访中强调:"技术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让古老疗法真正解决现代人的健康问题。当白领们能在办公室用科学的方法自我调理时,中医的活力才能真正绽放。"
这场持续三天的博览会,最终以12项筋膜灸相关技术合作签约落下帷幕。当记者问及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时,王德军望着展馆内熙攘的人群说:"下一步我们要破解的是筋膜记忆与情绪压力的关系,这可能为身心共治打开新的大门。"在他身后,缕缕艾烟交织成网,恰似人体内那个维系健康的隐形世界。
实操展示筋膜灸如精准制导-王德军|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