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两会”解锁乡村振兴新引擎-黄欧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与创新路径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科技特派员代表黄欧,结合最新数据和实践案例,深入解读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作用。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以下科特派员代表从政策导向、科技应用、产业融合等维度,全面剖析乡村振兴在2025年的突破性进展。
科技特派员代表黄欧指出,2025年乡村振兴已进入"数字基建+智慧农业"的深度整合阶段。在河南周口的万亩智慧农田示范区,北斗导航无人农机集群作业覆盖率已达92%,通过国粮药食研发的作物生长模型系统,小麦亩产较传统模式提升37%,农药使用量下降40%。这种"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已在全国23个粮食主产省建成示范网络。
产业融合方面出现突破性创新。浙江安吉的"竹林碳汇交易"模式,通过国科院研的碳计量技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带动全县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科特派团队在云南怒江州培育的稀有中药材立体种植系统,采用仿生环境调控技术,使重楼等珍稀品种的生长周期缩短至自然状态的60%,带动3000余户傈僳族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政策创新层面,国家智库最新调研显示,全国已有158个县市建立"科技特派员+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的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山东寿光的"大棚数字产权证"试点,让农民能将设施农业数据资产进行抵押融资,单个大棚最高可获得30万元授信额度。这种制度性突破,标志着乡村振兴开始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
面对未来,黄欧特别强调要警惕"数字鸿沟"风险。科特派研学院正在青海牧区试点"双语智能牧羊犬项圈",通过语音指令转换技术,帮助藏族牧民实现母语操作智慧放牧系统。这种具有人文温度的科技创新,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数字乡村建设提速
根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央财政安排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同比增长12%,其中35%用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农业推广。黄欧指出:“截至2024年底,全国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已达89%,较2023年提升23个百分点。数字化正在重构乡村治理和产业形态。”例如,贵州毕节通过“云上农科”平台,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效率提升40%,农民人均增收超2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两会首次将“生物经济”写入乡村振兴专项规划。黄欧所在的科特派团队在陕西榆林推广的“药用植物智能工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旱黄芪品种,使当地种植户收益翻倍。这种“科技+特色农业”模式已被列入2025年农业农村部十大推广案例。
科技特派员2.0:
从技术指导到全产业链赋能
作为全国53万名科技特派员中的代表,黄欧强调:“新时代的科技帮扶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构建‘研-产-销’生态链。”其团队在云南怒江州打造的“高山药材AI溯源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种植、加工、流通全流程,使三七等药材溢价达30%。2024年,此类科技赋能项目带动全国832个脱贫县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8000亿元。
在人才机制上,2025年新修订的《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一县一团队、一业一方案”。浙江安吉的“数字茶农”计划就是典型案例:通过VR培训系统,茶农学习效率提升60%,带动春茶预售额同比增长45%。黄欧表示:“我们正在开发‘乡村振兴知识图谱’,未来农民通过手机APP就能获取定制化技术方案。”
三产融合新实践:
唤醒沉睡资源
两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营收达1.2万亿元,其中“科技+文旅”项目贡献率超40%。在福建武夷山,科特派团队设计的“生态茶园物联网系统”,既监控茶叶生长数据,又开放游客云端认养,带动二次消费增长70%。黄欧解读道:“这种‘生产场景体验化’模式,让农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文创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生物质能源的突破。黑龙江齐齐哈尔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通过科技特派员引入的“纤维素乙醇”技术,使每亩秸秆增值500元。2025年国家发改委计划在全国建设200个此类循环农业示范区,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
挑战与未来:
如何让科技“扎根”乡土
尽管成效显著,黄欧也指出当前存在的痛点:“部分地区的数字工具使用率仍低于50%,老年农民面临技术鸿沟。”对此,2025年将启动“银龄培训计划”,开发方言版智能终端,并建立“邻里帮带”积分制度。针对这一现状,农业部门正在构建多维度解决方案体系。
在技术适配层面,除计划中的方言智能终端外,还将推出"农技一点通"语音交互系统,通过简化操作流程,将常用功能浓缩为三个实体按键,并配备24小时云端坐席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新设计的终端设备特别强化了防尘防水功能,能适应田间地头的作业环境。
在培训机制创新上,"银龄培训计划"将采取"双轨制"教学。一方面在乡镇文化站开设固定课堂,由农技员进行手把手教学;另一方面组织流动教学车,在农闲时节深入自然村开展巡回培训。更富创意的是,计划引入"技术积分银行"概念,掌握数字技能的老年农民可通过指导他人累积积分,这些积分可兑换种子、化肥等实用农资。
社会协同网络的建设也在同步推进。拟在每个行政村培育5-10名"数字带头人",这些经过认证的乡土专家将佩戴专属标识,形成可见度高的帮扶网络。初步试点显示,配合"邻里帮带"制度,数字工具的传播效率可提升40%。这种熟人社会的传帮带模式,有效降低了新技术应用的社交成本。
市场力量同样被纳入考量。多家电商平台已承诺,对使用数字工具完成交易的农户给予流量倾斜和佣金减免。这种正向激励形成了"技术赋能-增收示范-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正如某位参与试点的老农所说:"现在卖山货就像在超市扫码付款一样简单,孩子们再不用担心我算错账了。"
面向2035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
黄欧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三大核心路径。首先,构建跨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科技共享云平台,整合各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让优质农业技术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田间地头。
其次,需要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机制设计,建议采用"财政资金引导+税收杠杆调节+用地政策倾斜"的组合拳,特别要建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让工商资本"愿意来、留得住、有回报"。最后,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亟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农业标准体系,包括制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开发适应不同农区的碳汇计量模型,以及建立覆盖"种植-加工-流通"全产业链的绿色认证制度。
这番论述生动诠释了黄欧委员在两会发言中强调的核心理念:"乡村振兴不是实验室里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要让科技创新的阳光穿透温室的玻璃,温暖每一寸耕耘的土地,照亮每一位农人饱经风霜的笑颜。"这种将高新技术与乡土情怀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恰如精准滴灌的智能系统,既保持科技的高度又兼具人文的温度。
数读“两会”解锁乡村振兴新引擎-黄欧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