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科普医务工作硬指标-毛群安 | 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期,我国正式出台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健康促进与教育事业的全面升级,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难题。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平台。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该行动明确提出要建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将其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以及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定,这无疑为我国健康科普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健康,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据2017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4.18%,这一数字背后,反映出的是城乡居民在预防疾病、早期发现、合理用药、应急避险等方面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严重匮乏。
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如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过度熬夜等,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大隐患。因此,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仅是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更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在此背景下,《健康中国行动》的出台,无疑是对当前健康挑战的一次有力回应。该行动强调,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作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和健康行为的引导者,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通过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不仅能够激发医务人员参与健康科普的积极性,还能确保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这一举措,无疑为健康科普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指出,健康中国行动的核心目标,是从根本上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往往发生在患者寻求医疗服务之时。在这个关键时刻,医务人员若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向患者传授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健康意识,还能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种“治未病”的理念,正是健康中国行动所倡导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健康促进处处长姜雯表示,我们需要让医务人员在开展健康科普工作时,不仅依靠个人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更需要得到政策环境上的支持和保障。这包括提供必要的培训资源、经费支持以及激励措施,让医务人员在科普工作中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参与健康科普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健康科普工作成为一项长期、稳定、可持续的事业。
在具体实施层面,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需要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的长效机制,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日常诊疗流程,确保每位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都能获得必要的健康指导。另一方面,要创新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打造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科普平台,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
同时,还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健康科普的良好氛围。此外,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还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公众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要积极参与健康促进活动,传播健康理念,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科普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公众健康意识的不足、健康知识的碎片化、健康科普资源的分配不均等。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推动健康科普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健康中国行动》的出台为我国健康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在这一宏伟蓝图的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必将得到显著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
健康知识科普医务工作硬指标-毛群安 | 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