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核心使命在于治病救人-郎红旗|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核心价值始终围绕"治病救人"这一根本使命。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在2025年5月18日举行的中国中医药大会暨首届中医药成果展上,化学工业出版社社长郎红旗的主旨演讲掷地有声,再次强调了这一行业本质。这场在雄安新区举办的盛会,不仅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中医药改革部署的具体落实,更是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疗效为先"的基本原则。郎红旗社长指出,提升中医治疗效果是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慢性病管理和疑难杂症治疗领域,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
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有效率达到90%以上,充分证明了其临床价值。要保持这种优势,就必须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路径,既要深入挖掘古籍经典中的宝贵经验,又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诊疗水平。
当前,中医药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中医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雄安新区作为"中医药创新高地"的建设,将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中医药产业规模已突破3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
这种快速增长既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如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确保质量提升,如何平衡传统传承与现代创新,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郎红旗社长在演讲中特别强调了跨界合作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这种合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某中医药大学与制药企业联合研发的新型中药制剂,通过现代提取技术将传统方剂的疗效提升了30%。金融资本的支持也为中医药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2024年中医药领域获得的风险投资同比增长45%,这些资金主要流向智能化诊疗设备、中药新药研发等前沿领域。
文化传播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化学工业出版社在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通过建立数字化出版平台,该社已累计输出中医药类电子书500余种,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使中医药知识的传播更加生动有趣,某短视频平台上的中医药科普内容年播放量已突破50亿次。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不仅提升了公众的健康素养,也为中医药国际化奠定了群众基础。
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中医药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国已建立起涵盖本硕博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达30万人,为行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学中"培训项目的实施,使2000余名西医临床医师系统掌握了中医药知识,有效促进了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的提高。
标准化建设是提升中医药国际认可度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主导制定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已达50余项,覆盖中药材种植、加工、临床应用等各个环节。这些标准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使"中国标准"在国际中医药领域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这标志着中医药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
面对未来,中医药行业需要保持战略定力。郎红旗社长在演讲中呼吁的"不忘初心",正是对行业本质的深刻把握。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既要尊重传统智慧,又要积极拥抱技术创新;二是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避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疗效;三是国内发展与国际拓展的关系,在夯实国内基础的同时,推动中医药造福全人类。
“中医药振兴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学部委员、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负责人万祥军解读表明:正如本次大会所展现的,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文化传播、完善标准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等多措并举,中医药这一古老智慧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中医药发展的新篇章。
中医药核心使命在于治病救人-郎红旗|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