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组合拳一号文件三农解读-周荣江 | 国研政情·中国国情研究
2025年中央1号文件犹如一场春风,吹拂着中国乡村大地,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智库.国家智库推荐候选研究员,国际科学院组织推荐候选研究员周荣江解读表明:这一文件以统筹兼顾、精准发力的理念,打出了一套系统的“政策组合拳”,在推动农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宜居乡村等多个关键领域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单产提升工程的深化推进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宏伟蓝图中,2025年中央1号文件着重强调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这一举措精准聚焦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主攻单产和品质的双重提升。如今,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取得了首次突破1.4万亿斤的辉煌成果,粮食安全根基更为坚实。为进一步巩固这一成果,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继续实现粮食的稳产丰产成为当务之急。
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高产高效模式的集成推广力度,如同将农业生产中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整合与广泛传播。推进水肥一体化更是从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使得水资源与肥料的利用更加科学、精准,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大面积的增产。这不仅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也需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培训,转变传统生产观念与方式。
全面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这一点上,2025年中央1号文件态度坚决且明确。文件要求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严格把控耕地总量,这是一种对耕地资源的宏观战略管理思路。通过这种管理,可以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防止耕地的无序减少。
同时,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持续开展针对“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的整治,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这一系列行动如同为耕地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保护着耕地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并且,通过制定基本农作物目录,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为耕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精确指引,分类有序地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
农业科技的协同攻关与智慧农业的崛起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这一理念在文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央1号文件大力提倡推进农业科技力量的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为纽带,集聚先进的生产要素,积极发展各地特色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从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充分发挥如“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的巨大潜力,加速攻克一系列突破性品种,到继续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都彰显了我国对优良种子的重视。优良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它将直接决定粮食产量和品质。
而在农机装备方面,推动其向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以及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则是为了让农业生产更具高效性和精准性。智慧农业更是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其通过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正在重塑农业生产的模式,使农业向着更加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构建
筑牢防止返贫的坚固防线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使命之一。其中,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是重中之重。在这一目标下,需要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确保贫困群众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不再出现风险。
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这一举措犹如为易地搬迁群众“扶上马,再送一程”。让他们在新的居住环境中能够稳得住、能致富,防止思想松懈和工作松劲,以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为脱贫人口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这对于有着强烈就业需求的脱贫人口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向稳定生活的门,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取收入,从而提升脱贫后的生活质量。
建立农村防返贫与低收入人口帮扶体系
为了更全面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是极具前瞻性的布局。这一体系要求开展全面的评估,包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评估,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认定,从而精准定位需要帮扶的对象。并且,注重激发内生动力,让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积极参与开发式帮扶,增强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依赖外部援助。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确保弱势群体在面临生活困难时能得到及时的救助,从而为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健全脱贫攻坚资产长效管理机制
脱贫攻坚过程中积累的资产是宝贵的财富,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资产的作用。通过全面清查这些资产并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能够让资产情况一目了然。
制定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办法,规范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使得资产从产生到运营收益的过程都有章可循。并且,推动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能够确保这些资产持续为乡村振兴等后续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完善资产分类处置制度,合理盘活低效闲置资产,也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县域富民产业蓬勃发展
乡村特色产业的全面拓展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2025年中央1号文件推动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能够使乡村产业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如一些地方特色的有机蔬菜、水果种植以及特色养殖项目,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则进一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如一些地方闻名的茶叶集群、水果集群等,能够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提高当地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产业融合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
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如发展农村电商,让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走上消费者的餐桌,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民收益;另一方面,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能够充分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
例如,一些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既让游客领略到乡村独特的魅力,也能让当地农民从旅游产业中获得收入。这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建设全面升级
统筹城乡规划的均衡布局
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202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规划思维,通过不得要求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而是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管理。
对于不需要编制完整规划的地区,可以在县乡国土空间规划中进行管控引导或出台通则式管理规定。同时,在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乡村建设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这种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有效整合城乡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乡村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延伸拓展
在县域城乡规划布局统筹的基础上,2025年中央1号文件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保障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与便利。实施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也促进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为农产品的输出和农村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此外,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连锁经营布局县域市场,推动冷链配送和即时零售向乡镇延伸,这将极大地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丰富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同时,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公共充换电设施,为农村的现代化生活提供了更坚实的能源保障。
在公共服务方面,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消防安全管理等,为乡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全面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规范使用,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周荣江最后说:2025年中央1号文件以其精心的政策布局和系统的“政策组合拳”,在粮食安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以及乡村建设等多个重要领域协同发力。这一文件的全面实施必将推动中国乡村向着更加繁荣、富裕、文明的未来大步迈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战略目标。它就像一个全面发展的指挥棒,指引着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共同谱写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华丽篇章。
政策组合拳一号文件三农解读-周荣江 | 国研政情·中国国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