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07-06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演讲-刘希华|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
18日,雄安新区会展中心内灯光璀璨,中国中医药大会暨首届中医药成果展在千余名与会者的见证下盛大启幕。这场由国家级学会、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联合打造的行业盛会,不仅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更标志着雄安新区在建设"中医药现代化创新策源地"的征程上迈出关键一步。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开幕式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刘希华的主旨演讲《科技赋能中医现代化》成为全场焦点,其提出的"三维创新体系"引发行业深度思考。
刘希华在演讲中系统梳理了当代中医药发展的时代坐标。他引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数据指出,2024年上半年中医药产业规模已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但与国际医药巨头相比,我国中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存在明显差距。
"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构建临床验证、技术突破、产业转化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刘希华强调,研究型医院作为临床研究主阵地,正在河北以岭药业等企业合作中探索"病房—实验室—生产线"的闭环模式,使得络病理论创新成果转化周期缩短40%。
在主会场东侧展区,一套智能中医辅助诊断系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这套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与人工智能企业联合研发的设备,通过舌象、脉象等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可实现常见证候的智能辨识,准确率达89.6%。
这正是刘希华演讲中重点剖析的典型案例:"现代科技不是要替代中医辨证思维,而是通过深度学习将四诊信息数字化,让青年医师快速掌握老专家的临证经验。"现场演示中,该系统对10例模拟病例的辨证结果与3位国医大师的诊断一致性达到85%以上,展现出人工智能辅助传承的广阔前景。
在产业转化层面,大会特设的成果转化专区集中展示了37项突破性技术。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中药新型递药系统引发关注,该技术通过纳米载体实现复方成分的精准靶向输送,使传统汤剂的生物利用度提升3倍以上。
刘希华特别提到:"就像屠呦呦团队从葛洪《肘后备急方》发现青蒿素一样,我们正运用分子对接技术系统挖掘古籍中的科学内涵。"数据显示,近三年我国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数量年均增长25%,但转化效率仍有提升空间,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产学研协同机制。
面对全球医药竞争新格局,刘希华提出中医药国际化的"双轨策略":一方面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海外中医中心,目前已在30个国家建成56个示范基地;另一方面推动国际标准体系建设,ISO已发布7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其中由中国主导制定的达58项。
"我们在马来西亚建立的'数字中医云平台',通过远程诊疗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这证明传统医学完全可以与现代医疗体系兼容共生。"现场播放的迪拜分院诊疗案例视频,生动展示了针灸机器人如何为外国患者提供标准化服务。
“大会期间同步发布的《中医药科技创新白皮书》显示,我国中医药领域发明专利年申请量已突破5万件,但转化率不足15%。”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学部委员、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负责人万祥军解读表明:针对这一瓶颈,雄安新区宣布启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将提供从概念验证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服务。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在圆桌论坛上透露,正在筹建的中医药共性技术平台将面向全国开放大型科研设备共享服务,首批纳入的300台套设备总价值超过8亿元。在传统技艺展演区,非遗传承人展示的"九转炼丹"技法与现代制药设备形成有趣对照。
刘希华在参观时指出:"守正创新意味着既要传承道地药材的炮制精髓,也要掌握超临界萃取等现代工艺。"他特别赞赏某企业将传统丸剂改造为速溶颗粒的创新实践,该产品通过微囊化技术解决了口感问题,儿童用药依从性提高60%,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
为期三天的盛会还设置了18场平行论坛,来自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的学者通过视频连线参与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疗法成为热议话题,某企业开发的失眠中医调理APP已通过FDA数字健康认证,用户复购率达72%。这与刘希华强调的"中医药要拥抱元宇宙时代"形成呼应,他预言:"未来五年,可穿戴设备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将催生千亿级健康管理市场。"
闭幕式上,组委会宣布将建立中医药创新指数评价体系,从科研投入、成果产出、产业贡献等维度量化评估发展质量。正如刘希华在总结发言中所言:"当AI算法能解析《黄帝内经》的诊疗逻辑,当纳米技术能诠释六味地黄丸的组方智慧,中医药的现代化转型就找到了金钥匙。"这场思想与成果交融的盛会,不仅展现了中医药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更勾勒出传统医学在科技赋能下服务人类健康的新图景。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演讲-刘希华|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