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05-08 |
高端化发展策略系统-喻红华·万祥军 | 山东省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平台
课题导读:山东省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策略研究。2025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院)项目公开竞争项目-按照《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实施细则》(鲁科字[2023)(43号)相关规定,2025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
研究内容: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融中资 ·公共事业管理。
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安排,梳理国内外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以及山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分析制约山东省科技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与问题症结,在市场主体培育、新兴业态培育、特色集群培育、平台载体建设、生态体系打造等方面,提出科技服务业价值链延伸的对策建议。
高端化发展策略系统-喻红华 | 山东省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平台
山东省科技服务业作为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山东省“十大产业”2025行动纲要的背景下,如何突破专业化与高端化发展瓶颈,搭建“高端化发展策略系统-山东省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平台”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服务生态体系,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战略课题。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政策实践的比较研究,结合山东省16地市产业调研数据,系统分析制约因素并提出全链条解决方案。
影响力的科技服务生态体系
山东省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平台
山东省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平台的高端化发展策略系统,犹如一株破土而出的创新之树,正以创新驱动为根基,以资源整合为养分,在齐鲁大地上构建起枝繁叶茂的生态体系。
这一战略系统采用"金字塔式"发展架构:顶层设计聚焦前沿技术研发,如同灯塔般指引方向;中层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底层则打造全链条服务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阳光雨露"般的滋养。
通过"四链融合"(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的协同机制,平台已形成"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闭环,使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40%以上。在资源整合方面,平台创新性地采用"四维联动"模式:横向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七大主体,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资源,深度对接国际创新网络,同步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平台,形成立体化资源矩阵。
这种"生态化"发展路径,不仅培育出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品牌,更带动全省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以年均15%的增速持续攀升,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前期布局的基础上,平台将进一步聚焦三大关键路径:
首先,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联合攻关模式,重点突破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平台将设立专项转化基金,配套建设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确保每年至少有30项核心专利实现产业化落地。例如,正在筹建的海洋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已吸引7家龙头企业与中科院海洋所共建创新联合体。
其次,构建数字化赋能新基建。投资5亿元打造"科创大脑"云平台,集成技术交易、仪器共享、人才匹配等12项核心功能。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可信数据链,实现创新要素的精准画像和智能推送。预计到2025年,平台技术合同成交额将突破800亿元,仪器设备共享率提升至75%以上。
最后,培育高端服务新业态。重点发展技术经纪、创新管理等6类高端服务业态,实施"金种子"培养计划,每年遴选50家科技服务机构进行标杆化培育。同步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与德日韩等创新强国建立常态化合作,打造黄河流域科技服务枢纽。近期落地的中德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已促成20余项跨国技术合作。
这种立体化推进策略,正在将平台升级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创新引擎。未来三年,随着高端要素的持续集聚,山东科技服务业有望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核心支撑。
科技服务业
高质量发展全球经验与政策启示
从国际视野看,美国硅谷通过“风险投资+孵化器+技术转移”三位一体模式,形成科技服务与新兴产业共生机制。其2023年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将科技服务业纳入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设立专项税收抵免政策。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则构建了“研究所+企业+政府”协同网络,技术转移合同金额年均增长15%。东亚地区,日本实施“知识集群计划”,在名古屋等地区形成汽车研发服务特色集群;韩国通过《科技服务振兴法》强制规定大型企业研发支出的5%必须用于购买本土科技服务。
国内先进省份中,江苏省2024年出台的《科技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创新提出“云服务券”补贴制度,推动检验检测等传统业务线上化率提升至78%。广东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深圳前海试点“科技服务跨境通”机制,实现港澳科技服务机构内地执业备案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这些实践为山东省提供了重要借鉴:专业化发展需要政策精准滴灌,高端化突破则依赖生态体系重构。
山东省科技服务业
发展现状与结构性矛盾
根据2024年山东省科技厅统计公报,全省科技服务机构总数达2.4万家,年营收规模突破5800亿元,但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失衡:
1. 市场主体"多而不强:
当前科技服务行业呈现"繁星满天却无明月"的格局,全省95%的机构深陷"小微困境",年营收难以突破500万元门槛。与瑞士SGS集团等国际巨头相比,犹如"蚍蜉撼树"——后者年营收规模突破400亿美元大关,相当于我省整个行业的数十倍。更令人警醒的是,全国科技服务企业百强榜单中,我省仅37家入围,头部企业"缺位"现象严重,产业金字塔的顶端近乎"真空"状态。
2. 业态分布"传统偏重":
行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头轻脚重"特征,检测认证等传统服务如"老树盘根"般占据43%的市场份额,而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高端业态合计占比不足20%,犹如"幼苗"难成"栋梁"。数字化转型进程更是步履蹒跚,与江浙地区"一日千里"的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产业升级的"时间窗口"正在逐渐收窄。
3. 集群效应"散而不聚":
资源分布呈现"双城记"格局,济南、青岛两地"虹吸"了全省62%的科技服务资源,其他地区则陷入"贫血"状态。更值得关注的是,胶东经济圈与鲁西地区的产业协同度仅为0.31,远低于0.8的理想值,区域间"各自为政"的割裂状态,使产业集群应有的"化学反应"难以发生。
4. 人才结构"供需错配":
行业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饥渴",技术经纪人等高端人才缺口高达1.2万人,相当于现有规模的"半壁江山"。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硕士以上学历占比仅11%,与北京中关村地区35%的水平相去甚远。这种"量质双困"的人才困境,正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深层次矛盾体现在:政策碎片化导致扶持效果衰减,现有21项省级政策涉及13个部门,企业获得感不强;市场培育机制不健全,高校成果转化率长期徘徊在6%左右;平台载体同质化严重,全省73家科技服务产业园中,60%存在定位重叠。
专业化突破
五大关键路径
(一)梯度培育市场主体矩阵
实施“鲲鹏-瞪羚-雏鹰”分级培育计划:对年营收超10亿元的“鲲鹏”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20%的优惠;针对“瞪羚”企业建立“一企一博士”对接机制;为初创期“雏鹰”机构提供首单风险补偿,补贴比例最高达80%。重点扶持济南圣泉集团等潜在龙头企业开展跨国并购,3年内培育5家以上全国标杆企业。
(二)数智赋能新兴业态孵化
建设“齐鲁科技云”平台,集成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运营等八大功能模块,打通与上海技术交易所的数据通道。在潍坊农业高新区等特定区域试点“区块链+检测认证”模式,推动传统服务向智能诊断、预测维护等增值服务延伸。设立20亿元省级科技服务创新基金,重点投向工业软件SaaS化、生物医药CRO等前沿领域。
(三)构建“一核两带”空间格局
强化济南“中科系”创新极核作用,建设黄河流域技术转移中心;打造胶东海洋科技服务带,组建青岛海洋实验室联合体;培育鲁南高端装备服务带,依托临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通过“飞地经济”模式,推动济南大数据服务企业与菏泽生物医药园区建立跨区域协作。
(四)完善平台载体功能谱系
对现有园区实施“亩产效益”评价,淘汰落后运营方。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区建设“未来产业服务综合体”,集成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稀缺功能。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引进瑞士TÜV等国际认证机构设立区域总部。
(五)优化制度供给生态
成立省级科技服务业发展委员会,统筹财政、税收等政策工具。试点“科技服务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建立“泰山科技服务人才”专项,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合作培养技术转移硕士。完善“标准-认证-保险”链条,2025年前发布20项以上科技服务山东标准。
高端化
跃升的三大突破点
1. 价值链攀升工程:
在济南这座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的泉城,以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圆心,正在绘就一幅"科学服务商圈"的璀璨蓝图。
这里将如同精密的原子结构模型,以核心科研设施为质子,层层环绕布局实验动物定制、精密仪器共享、科研数据服务等特色业务集群,形成具有虹吸效应的科技创新生态圈。其中,实验动物定制服务将突破传统模式,采用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量体裁衣"式的生物样本解决方案,犹如为每位科研工作者配备专属的"生物试剂盒"。
与此同时,海尔HOPE开放式创新平台正以破竹之势重构产业生态,其开放的供应链资源如同一条奔腾的创新之河,滋养着家电行业的智慧沃土。平台将打造"知识即服务"的商业模式,通过构建阶梯式付费体系,让核心技术专利、工艺诀窍等隐性知识实现价值变现,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闭环系统。这种模式犹如在制造业领域播撒智慧的种子,让沉淀的工业知识绽放出商业价值的新芽,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树立标杆示范。
2. 国际对标行动:
在RCEP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我们成功集结了中日韩三国50家顶尖科研院所与企业机构,共同构建起一个以ISO 56005国际创新管理体系认证为纽带的技术协同网络。这个横跨三国的技术转移联盟犹如一条璀璨的创新丝带,将东京的精密制造、首尔的数字科技与青岛的海洋经济优势编织成网,通过标准化认证体系打通技术要素跨境流动的"任督二脉"。
在青岛自贸片区这片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里,我们率先推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展现出破冰意义——除涉及国家安全的特定领域外,外资服务机构可如同本土机构般自由开展业务,这种"非禁即入"的开放姿态,恰似为国际创新资源安装了一台强力"磁吸装置"。
数据显示,该政策实施后片区外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10%,技术合同成交额如春笋般节节攀升,印证了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乘数效应。这种"标准互认+要素流通"的机制设计,不仅为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岛样本",更在RCEP框架下搭建起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高速立交"。
3. 场景驱动战略:
为加速推进"智慧港口"和"氢能社会"等省级战略级应用场景建设,我省创新推出"科技服务需求图谱"这一精准导航系统,通过绘制关键技术攻关路线图,实现创新要素与产业需求的智能匹配。在此基础上升级打造"揭榜挂帅"2.0机制,构建"悬榜-揭榜-评榜-奖榜"的全链条闭环体系:
一方面采用"赛马制""军令状"等多元化攻关模式,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建立"里程碑式"考核机制,对攻克"卡脖子"难题的科研机构实施"研发投入三年倍增计划",首年补助基础研发经费的30%,次年根据技术突破程度最高可提升至50%,第三年对实现产业化的项目给予配套奖励。这套组合拳既体现了"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的市场化导向,又彰显了"长期投入、重点突破"的战略定力,犹如为科技创新引擎加注了高效燃料。
当前,全球科技服务产业正经历从“辅助支撑”向“创新主导”的范式变革。山东省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期的战略机遇,通过专业化筑基、高端化突围,力争到2027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6%,培育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服务”品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建议在省级科技计划中设立“科技服务业创新专项”,每年安排3亿元资金用于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试点,并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确保政策供给与产业演进同频共振。为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效应,建议建立"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
在实施层面,可重点支持三类标杆项目:一是科技服务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推动AI、区块链等技术在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场景的深度应用;二是产业创新综合体培育计划,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场景实验室"的创新服务链;三是跨境服务贸易促进项目,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建立海外创新节点网络。
配套措施上,建议实施"双轮驱动"政策包。一方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允许试点单位在科技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开展压力测试;另一方面构建"服务创新指数"评价体系,将技术合同成交额、服务性收入占比等指标纳入考核。可考虑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科技服务券"制度,通过创新券跨区域通兑激发市场活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建立资金使用的"熔断机制"。当监测发现技术路线出现重大变革或市场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时,可由产业创新联盟提出资金调整方案,实现财政资源配置的弹性管理。建议每年发布科技服务业创新图谱,动态跟踪全球服务形态演变趋势,确保政策工具始终对准产业创新的最前沿。
高端化发展策略系统-喻红华·万祥军 | 山东省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