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社区工作18年 她用生命诠释大爱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万赢信采编:2017年6月13日9时44分,宏伟区工农街道荟萃湖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李玉萍,永远地离开了她热爱的这片土地和无限眷恋的父老乡亲。
李玉萍不幸去世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播开来。什么时候的事?怎么走的?人们不愿相信,那个满口浓浓的大连腔,整天风风火火奔走于社区、 穿梭于楼院,有着顽强毅力铁打的女汉子李玉萍,就这么突然地离开了……
在李玉萍去世后的两天里,社会各界及社区居民500多人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到市殡仪中心,为李玉萍送上最后一程。
从事社区工作18年,她用亲人般的情怀呵护着困难群众,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社区大家庭的温暖。究竟为社区群众解决了多少难题,做了多少好事谁也记不清——
“李书记,你太累了,太累了,你在天堂好好休息吧,我想你啊!我想你啊!!”王玉兰突然跪倒在地,在李玉萍的遗体前磕了三个头。吊唁大厅内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王玉兰是荟萃湖社区朝阳街13栋的居民。2003年9月,她丈夫李本成得了脑干血栓,全身瘫痪不能自理。“老伴儿看病要花钱,两个孩子上学要花钱,我一个女人啥技术都没有,这日子可咋过呀?”这个被疾病死死纠缠的家庭成了风雨中的一叶小舟。“2004年7月,我实在撑不下去了,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就在这时,李书记来到我家。她安慰我说:‘王姐,你好好活着,我们大家帮你。’当天下午,李书记就买来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并安慰我丈夫要好好养病。”2005年9月16日上午,外面下着雨,李玉萍带着社区工作人员来王玉兰家,买了月饼、水果,还给李本成买来了秋衣。当时,王玉兰一家人都感动得成了泪人。“李书记知道我家的儿子、女儿先后考上大学,我正在为学费发愁,她热心帮助想办法,多次到街道、区里、市里帮我们跑,给我家申请了临时救助,还为孩子申请到助学金,这样我的孩子才顺利地念完大学。每年除夕夜,李书记都第一个打电话给我们家拜年,我丈夫都会激动不已,说李书记在大年三十晚上都想着我们贫困户的病人,真是太感谢她啦!”
心存感激的不止王玉兰一人。在荟萃湖社区得到李玉萍帮助的人,数不胜数。她用亲人般的情怀呵护着社区的困难群众,无时无刻不让他们感到党和政府的关爱,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盲人陈守民听到李玉萍去世的消息,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趴在桌子上放声大哭。2002年,李玉萍在走访时了解到陈守民想开一个盲人按摩诊所。李玉萍帮他找到按摩培训班免费培训,又帮他租好店面,买按摩椅,送去液化气罐等生活用品,还帮着办理了各种手续。
2003年3月,按摩诊所开业了。看到陈守民的孩子学习不认真,李玉萍很着急,主动担当了代理家长。每逢节假日李玉萍都买食品、衣物看望孩子,关心他的学习情况。2013年,陈守民的儿子考上了中专,李玉萍拿出500元钱,让孩子买些生活用品。陈守民说:“十多年来,李书记就像我的亲姐姐,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我们一家,还没等到弟弟回报姐姐,她就走了。”说着,陈守民又泣不成声……
社区的老年群体是李玉萍放不下的牵挂。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李玉萍都要带着社区工作者走访慰问社区高龄老人,为他们送饺子、粽子、月饼。重阳节还会为老人安排一场文艺节目。
社区居民丁敏一边流泪一边回忆说:“从2005年到2011年,我的公公一直卧床,李书记多次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来我家给老人过重阳节,老人过99岁生日那天,李书记带社区工作者送来蛋糕,给老人戴寿星帽,一起吹蜡烛。李书记还带来相机,帮我们一家拍摄了全家福,至今那张全家福还摆在我家的电视柜上。现在,我一看到照片,就想起李书记。”丁敏尽力控制着悲伤情绪,接着说:“那年换二代身份证,我家老人卧床,无法去现场拍照。我想反正老人也不能出门,就不办了。李书记说:‘还是办一个吧,对老人和你们以后的生活会有好处的。’两天后,李书记带着两位派出所民警来到我家,为老人摆着姿势拍照,一遍又一遍,不嫌麻烦。后来,这张身份证给我家真是带来了很多方便。老人家去世的时候,李书记还帮着料理后事,她就像是老人的亲闺女啊……”
李玉萍十分注重社区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她通过走访了解到,一些困难家庭、双职工家庭和单亲家庭,或因没有经济条件,或因时间和精力的局限,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怎样才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使这些孩子掉队呢?李玉萍突然想到,何不利用沈阳工业大学离社区近且有多年共建关系的有利条件,成立一个学习辅导班,请工大优秀学生来辅导孩子们功课,一方面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一方面又给工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机会。于是,李玉萍立即带人联系工大团委,说明了来意,得到了工大团委的鼎力支持。确定授课学生,准备学习场地,安排上课时间,就这样,学习班很快就成立了。从那以后,每周一到周四下午4时30分,孩子们放学就来到社区,社区成了这些孩子的第二个家。
受李玉萍的影响,大学生村官刘慧杰也发挥特长,负责辅导孩子们英语。有一天,由于孩子们快考试了,刘慧杰就多讲了一会儿,直到天黑才结束。当刘慧杰和孩子们下楼时,看见李玉萍抱着一大堆雨伞等在门口。原来,外面下着大雨,为了不让孩子们淋雨,她把社区和家里所有的伞都拿来了。刘慧杰说:“听着李姨一声接着一声的喷嚏声,看着她手中的那一堆雨伞,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百姓都那么信赖她、拥戴她,就是因为她总是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里,时时处处从百姓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老百姓才会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相信她、依赖她、支持她。”
自从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她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辜负组织信任、不辜负居民期望。为此,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工作中,用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把自己和居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李玉萍感动人的,不是她担任社区书记以来获得的130多项荣誉和社区办公室琳琅满目的奖杯、锦旗,而是她多年如一日,以社区为家,心系百姓、勤勉敬业、乐于奉献的情怀。
1955年8月6日,李玉萍出生于金县(现大连市金州区)。1976年12月调入辽化纤维一厂先后从事统计和化验工作。1985年6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12月从企业退养后,先后到工农街道奥林园社区、荟萃湖社区任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
李玉萍常说:“社区的事很多,也做不完,但用心、用力、用情去做好每一件事,却是社区书记不能忘记的,因为做好一件事,就会影响一群人,凝聚一方心。所以说,社区的事就是我的事,居民的事就是我的事,不解决好社区和居民的事,我吃不好、睡不香。”面对繁杂而琐碎的社区工作,李玉萍从不嫌烦。她每天都要到辖区走一走,看到她亲手栽种的花草她就高兴,和居民聊上几句,她觉得心里踏实。
2013年,荟萃湖社区率先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将原来街道-社区-楼组长的“二级半”松散管理模式,变为街道-社区-楼院-楼长的四级自治管理模式,实行楼院化管理模式,以期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目标。对于这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和遵循。于是,李玉萍在完成每天繁重的工作后,利用晚上时间,查阅大量资料,研究如何顺利实施。从楼院的划分到命名,从楼院管理制度的制订到楼院管委会的成立,无不倾注了李玉萍的心血。辖区开放式的77栋居民楼被划分为9个楼院:梅萃、枫萃、桐萃、柳萃、樱萃、桃萃、榆萃、槐萃、荟萃。这9个楼院就像李玉萍的9个孩子,每一个楼院都是她用智慧、心血和汗水精心培育的,每一个楼院都独具特色,梅萃的美、枫萃的秀、桐萃的雅、柳萃的绿、樱萃的灵……
荟萃湖小区18栋西侧,有一片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柳树林,由于周边居民楼集中,车辆无法进入,柳树林内堆积了大量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排水管也坍塌、堵塞。由于改造清理涉及部门多,经费紧张无法妥善解决。2013年3月,李玉萍多次到柳树林察看环境,积极到政府申请改造费用,多次与区城建局、城管局等部门协商。4月末,柳树林清理改造工程开工了。李玉萍还多次在施工现场召开居民议事会,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每天早晨5时,她都是第一个来到施工现场,查看工程质量和进展情况,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协调,晚上9时多才回家。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垃圾全部清运走了,铺设了方砖小路,修砌了花坛,安装了健身器材,起名叫馨悦园。小孩儿在这里玩耍,老人在这里漫步,社区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
2013年社区绿化美化工作开展伊始,面对一些居民在楼院种菜现象,李玉萍首先找到朝阳街小区26栋的老党员岳师傅,与他坦诚交流思想,她对岳师傅说:“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该具有大局观念,具有集体利益面前舍弃个人利益的牺牲精神……”没等李玉萍说完,岳师傅就抢过话茬儿坦诚地说:“哎呀,别说啦, 说多了我更不好意思了。这种菜啊,还真的不是为了占那点地的便宜,是感觉那地撂荒也是撂荒,就当劳动锻炼了。既然社区号召栽花种草,那没说的,我马上就把菜拔了。”从此,岳师傅不但不种菜了,还和老伴儿一起淘弄花籽花苗,率先绿化美化。在岳师傅老两口的带动和影响下,他们所在的桐萃楼院成了花园式的楼院。周边楼院居民受其影响,纷纷加入到楼院绿化美化活动中。荟萃湖社区楼院现在没有一棵青菜,成为花园式的开放式社区。
社区干部王建荣回忆说:“我刚到社区时,什么都不会,都是李书记一步一步带着我熟悉社区情况。李书记记忆力真好啊!社区4000多户居民,谁家什么情况她都了然于胸,牵挂在心。巴家山‘72户’小区是棚户区,那里住的大多是朝阳二建退休的老职工,生活比较困难,冬天没有钱买煤。2006年冬至那天,屋外滴水成冰,李书记带领我们走进‘72户’进行取暖情况普查,晚上加班到9时多,以最快的速度把真实情况反映到区政府。第二天,政府就把20吨煤送到了‘72户’。当时,李书记正发高烧,她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帮着分煤、撑口袋、往居民家送,因一直带病坚持,冻得直打哆嗦,居民强行把她架到一家火炕上休息取暖。李书记坚持分完最后一户才和其他同事一起回到社区。”
“让社区居民都有工作,安居乐业过好日子”是李玉萍最大的愿望。从2005年至今,李玉萍主动联系宏伟区的几十家企业,每年春秋两季定期举办“春风行动”“金秋行动”大型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千余人。她为就业困难人员介绍工作岗位达到386人次。社区免费举办各种技能培训,每年参加培训人员达800人次。李玉萍还召集辖区文体爱好者组建“馨悦”女声合唱团、舞蹈团等15支群众性文体队伍,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百姓平安、社区和谐是她最大的心愿。她每天都听着这样那样的责问与牢骚,却以耐心和真情,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充当居民的“和事佬儿”——
在收获的众多荣誉中,最让李玉萍引以为荣的是“优秀人民调解员”这一称号。因为,百姓平安、社区和谐是她最大的愿望。
“鸡毛蒜皮无小事。”这是李玉萍的口头禅。在她看来,社区里的“家长里短”看似小事,却各有各的难处,若是一件小事没有及时处理好,有可能埋下隐患。
居民遇到纠纷到社区来“评理”。每次面对一脸火气的居民,李玉萍总有法子让他们静下心来,化解矛盾。久而久之,李玉萍成了社区居民口中的“调解专家”。有的居民开玩笑说,李书记就是社区里的“救火员”,只要社区居民发生纠纷,她一定到现场“灭火”。
2010年4月,一些居民联合起来要上访,李玉萍知道后,马上来到现场。经了解得知,是因为一户居民在家开熏肉大饼店,每天滚滚油烟,使邻里无法开窗。居民几次找店主说理,店主拒绝整改。李玉萍听后,先劝大家消消气,随后拿出《大气污染防治法》找到店主,阐明利害关系,耐心说服教育。店主看到相关法律规定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周后排烟设备安装完了。居民高兴地到社区感谢她:“我们的李书记为我们办实事,解决了大问题。”为了能够及时解决发生在居民身边的矛盾纠纷,李玉萍向社区居民公开自己的手机、住宅电话,告诉他们不论白天晚上,随时给她打电话,她也被居民亲切地誉为“及时雨”。
“水火不留情,防火可是咱们自己个儿的事,千万含糊不得。”这句话,李玉萍常挂在嘴边。2008年夏天,社区来了一家外地务工人员,他们租了一个20平方米的店面开粥店,李玉萍发现粥店没有消防器材,她找业主谈,业主根本不想安装。经了解得知,业主一家生活并不宽裕,他们认为熬点儿粥,做些小菜,哪里会发生火灾?为了说服业主,李玉萍特意多次去粥店吃饭,然后举火灾事例,讲利害关系,业主终于想通了,很快配齐了消防器材,还成为社区消防志愿者。
李玉萍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换来了荟萃湖社区居民的安居乐业。她先后被授予“感动辽宁十大消防人物”和“第二届全国119消防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小家”与“大家”的天平上,她毫不犹豫地将“小家”的砝码放在“大家”的托盘上,为“大家”操劳着——
“小萍不仅是一位好社区干部,她也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她对家人,有着深深的爱和无限的眷恋,还有一丝愧疚。”李玉萍的丈夫杨永权在回忆他深爱的妻子时这样说。
在事业和家庭的天平上,李玉萍总是会毫不犹豫地将砝码偏向前者,这也是她作为一名党员对信仰的守望,对使命的守望。
社区工作18年来,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公休日,李玉萍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管理一个人口上万的社区,李玉萍熟知每户居民的家庭情况,甚至叫得出每位居民的姓名。没有人能统计出来,18个春秋,多少个日夜,她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做了多少事,为群众解决了多少难题!
一心为社区操劳,李玉萍顾及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传来远在大连的母亲不小心把腿摔伤的消息,紧急时刻,无法脱身的她又心急又愧疚。她含泪给在沈阳上学的女儿打电话,让女儿赶往大连替她向老人尽孝。念及病榻上的母亲,她一边流着泪一边坚持组织监控居民区外来人员,对楼院进行消毒,几天几夜没有休息。2010年,外孙女降生了,全家人都无比喜悦。女儿希望她能从社区回归家庭帮带孩子,可李玉萍说:“社区的工作我放不下呀!”
7年前,李玉萍患上了慢性肾病,在医院诊疗室,她常常一边接受诊疗一边电话遥控着社区工作,医生被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劝她要注意休息,不能只要工作不要命啊!近几年,李玉萍每年都需要住一两次院,以调整身体指标。她上午在医院检查,下午就返回到工作岗位上,因此,大家所看到的总是她风风火火的一面,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病情。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李玉萍带病准备材料、备课,为社区100多名党员上党课。在她去世后,记者到她家采访她爱人,看到她的床头还放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6月,李玉萍的肾病严重了,一周需要进行两次透析治疗,为了不耽误工作,她都是利用周日和半个工作日进行透析,坚持边透析边工作。今年年初,李玉萍的家人劝她辞去工作在家休息,而李玉萍却说:“今年是辽阳创建全国文明城的决战之年,我有好多工作需要做,等我坚持到明年3月社区换届,我再退下来,为自己的社区工作履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7年4月,我市开展“五包五促”活动。李玉萍恰逢身体不适,为了把这项活动落到实处,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工作队与社区居民对接,在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示范到位,为对接的居民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2017年5月22日,久旱的辽阳忽然飘起淅淅沥沥的雨。荟萃湖社区所辖“72户”小区即将整体动迁,李玉萍本想早些将动迁通知送到远在1公里之外的每家每户,却迟迟等不到雨停。17时30分,无奈之下的李玉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17时50分,在厨房忙着做饭的丈夫老杨,突然听到卧室里传来含糊不清的呼叫声,等他冲进卧室扶住倚墙而立的妻子时,李玉萍紧紧地攥住老杨的一只手,随后瘫软在老杨的怀里失去了意识。
在李玉萍住院的日子里,丈夫杨永权用一组微信记下了妻子从患病到离开的22个日日夜夜,充满恐慌、焦虑、期盼、痛楚和哀伤:
“5月22日,李玉萍,一个有着钢铁般毅力的女人病倒了。”
“5月23日,上午在焦急中度过,下午1时,护士来剃发,你一头美丽的秀发就这样落下了,不过不要紧,小萍,咱以后还会长出一头更美的秀发。”
“5月29日,你又透析,血钾高一些,颅压正常,左手不能动,右手有一点反应,看来见好。”
“6月13日9时44分,小萍,你永远地睡着了。”
李玉萍,你走得是那样的匆忙,荟萃湖社区的每一级台阶上还留有你走过的气息,办公桌的电脑上还有你刚刚写完的创城总结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李玉萍从事社区工作18年,在她的生命轨迹中,找不到惊天动地的壮举,听不到气势如虹的豪言,只有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她用生命践行了一个社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她用生命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大爱无疆……(记者 王君成 武春钰 白慧娟)
从事社区工作18年 她用生命诠释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