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编辑体验
不能成为“沉没的声音” 谢苗枫:做党报中的一条鲶鱼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6-08-14
【阅读】1353 A+A-

不能成为“沉没的声音” 谢苗枫:做党报中的一条鲶鱼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23:33,从采访地赶回办公室,还稿债。办公室里,果然还有3个同伴在。

意料之中,这就是机动部的常态:为了折腾一个采访,可能得花一两周时间,回来后还有要马上整理记录,雕琢,修改,再雕琢,再修改。逻辑神经高度紧绷的同时,还得随时应付各种突发,东奔西跑,可大可小,甚至因为“流料”而“吃白果”。白天时间被跑料切割,只能熬夜去想归整的文字,琢磨辛辣但不能出错的深度。

所以,办公室凌晨还亮着灯,再正常不过。运气好的,文字变铅字,锄强扶弱,慰藉红通通的眼球;运气稍欠的,哪怕扯干嗓子也只能成为“沉没的声音”。

投入产出比的相对低下,很容易使人沮丧。

有同行问我,“你们机动部究竟是做什么的,在我们这里,这样的部门都‘死’了好几波了”。

他们口中机动部门的生死存亡,既有大环境的传统媒体式微下,以舆论监督为主的深度文章速度难胜的客观现实;也有小环境内在各业务部门主动改革、打造优质新闻的“竞争”中越走越窄的尴尬。

在日复一日“选题-写稿-改稿-争取-评报”的循环中,我当然明白同行的疑惑和小伙伴们的艰难,有时我甚至会在上采前会前异常忐忑和矛盾,怕选题不能通过,怕有人受委屈。有一次,因为担心提前受到压力,我特意在白天报题时隐瞒了一个地方监督稿子,然后到晚上的采编协调会才报上去。报完题后,我突然为自己的心胸狭小和臆测感到羞愧,好像不这样难以显得机动部在干活一样,又好像忘记了自己在“跑线”时,也遭遇过其他部门稿件因为没有提前沟通好,而险些酿成“错报”的危机。

那次以后,我有时会把机动部想象成“鲶鱼”。

当鲶鱼进入装满沙丁鱼的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也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和鲶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都能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凭什么省委机关报在全媒体时代里就不容易消亡?这样的“鲶鱼效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机动部就是这条鲶鱼:既能独当一面,也因为“四面出击”敏感捕捉经济社会热点,激发各业务部门记者的灵敏性、积极性;随着各部门跟进、协作,新闻事件的报道在全媒体的竞争中显得多面、通透、立体,脱颖而出,从而促使这样一份报纸更容易达到速度、深度、高度的最佳融合。

心,越想越宽;路,才会越走越宽。

不要担心这个空间还够不够氧气,重要的是激活了这个空间后,懂得转向新的方向,投入新的空间。

机动部得这样,传统媒体也得这样。固守,不可能存活,相反,善于突围,寻求机会,才有可能收获“正激励”。

回头看还埋首灯下的其他同伴:一个在赶深度稿子,一个在搜集建设性舆论监督的网络问政素材,一个在研究舆情。

谁能否认他们在追寻自我实现最大值的过程中,不是在实现着这份报纸的最大值?

有时,想想鲶鱼,不妨点个赞。(作者系南方日报机动记者部主任助理)

不能成为“沉没的声音” 谢苗枫:做党报中的一条鲶鱼

1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