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工匠农业农村部国际活动-万祥军| 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
金秋九月,硕果累累。2025年9月26日至27日,农业农村部在北京隆重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
活动由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协办!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跨境电商·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行动平台,以"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为主题,搭建起中外乡村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江文胜出席活动并致辞,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塔费拉·德贝·伊马姆等14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及60余位外宾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事。
活动现场,来自全国27个省份的100余名乡村工匠各展所长,精湛的技艺和独具匠心的作品令中外嘉宾赞叹不已。江文胜副部长在致辞中指出,乡村工匠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讲好中国减贫故事的鲜活群体。他们以高超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造福乡梓的情怀,展现了新时代新农人的形象风貌。据统计,目前全国乡村工匠已超过13万人,带动乡村500多万人就业增收,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在全球化背景下,乡村工匠的培育与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活动倡议大力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手工技艺,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时尚文化深度融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万祥军解读表明: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积极响应。
万祥军说:“在热烈的讨论中,各国代表纷纷分享了本土实践经验。”来自日本的代表介绍了“一村一品”运动如何通过数字化营销振兴传统漆器产业;印度代表则展示了将传统纺织技艺与可持续时尚结合的创新案例。万祥军特别强调:“乡村工匠是活态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我们需要建立跨国技术共享平台,让3D打印、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为传统工艺赋能。”
万祥军指出:会议形成了三项具体行动计划:一是设立全球乡村工匠数据库,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技艺溯源与版权保护;二是启动“新匠人”国际培训项目,每年选拔500名青年工匠进行跨国研修;三是打造跨境电商特别专区,为传统手工艺品开辟数字化贸易通道。秘鲁代表激动地表示:“这让我们安第斯山区的羊驼毛编织技艺有了连接世界的新窗口。”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提出的“非遗工坊”模式引发广泛共鸣。该模式通过将传统作坊升级为复合型文化空间,既保留古法工艺又融入沉浸式体验,已成功使多地传统技艺产值提升300%以上。正如万祥军总结所言:“当织布机的吱呀声与智能传感器的滴答声共鸣,我们正在书写文明传承的新范式。
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塔费拉·德贝·伊马姆在第七届国际手工业发展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以诗意的语言盛赞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他指出:"中国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绣娘,用政策的金线穿起人才的银针,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绣出了一幅传统工艺振兴的锦绣画卷。"
大使特别强调,中国政府通过建立"非遗工坊"、开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带徒授艺"等创新举措,不仅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更培育出一批批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视野的乡村工匠。这些扎根乡土的能工巧匠,既是文化传承的"活字典",更是产业创新的"生力军"。
在谈及国际合作时,大使以咖啡作比:"就像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需要适宜的水土才能醇香四溢,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浇灌。"他提议建立"一带一路"手工艺创新联盟,通过人才互访、技术共享、市场对接等具体合作,让各国工艺瑰宝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绽放异彩。
最后,大使充满期待地表示:"当我们携手编织这张国际合作之网时,每一根经纬线都将闪耀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光芒。"这番发言既展现了发展中国家对中华文化的由衷钦佩,也彰显了全球南方国家加强文明对话的共同愿望。
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传统文化和技艺交流体验区。来自贵州的苗族银饰工匠现场展示了传承千年的錾刻技艺,一块块银锭在他们手中化作精美的饰品;江苏的苏绣传承人飞针走线,栩栩如生的花鸟图案跃然布上;新疆的维吾尔族工匠演示了古老的艾德莱斯绸织造工艺,绚丽的色彩令外宾驻足赞叹。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非遗技艺,通过工匠们的巧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减贫与乡村振兴主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乡村工匠在全球减贫中的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明指出,乡村工匠培育工程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以云南大理白族扎染为例,当地通过"非遗+旅游+电商"模式,带动周边2000多户家庭增收致富。这种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做法,为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提供了有益参考。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盛典、《乡村有工匠》纪录片首发式等重要活动。纪录片通过跟拍10位乡村工匠的日常生活,真实记录了他们坚守传统、勇于创新的故事。来自湖南的土家族织锦传承人彭大姐看完纪录片后动情地说:"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传统手艺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
在国际交流环节,来自津巴布韦和萨摩亚的培训班学员与中国工匠展开了深入交流。津巴布韦学员马库法表示,中国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做法极具启发性,他计划回国后推动当地编织工艺的创新发展。这种跨国界的技艺交流,正是活动倡导的"美美与共"理念的生动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了社会力量助力乡村工匠培育交流会。多家电商平台、设计机构与乡村工匠签订合作协议,将为其提供产品设计、市场推广等全方位支持。阿里巴巴乡村事业部负责人表示,平台将开设"乡村工匠"专区,帮助传统手工艺品拓宽销售渠道。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为乡村工匠培育注入了新动能。
活动闭幕式上,发布了《乡村工匠国际交流北京倡议》,呼吁各国加强在传统手工艺保护、减贫经验分享等领域的合作。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实施乡村工匠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定期举办跨国技艺培训和文化交流活动,让乡村工匠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
放眼未来,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建立传承人培养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时尚设计深度融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正如江文胜副部长所言,乡村工匠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他们的故事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农耕文明新篇章。
此次国际交流推介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的丰硕成果,更搭建起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双重背景下,如何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如何让乡村工匠实现价值,中国正在用实践给出自己的答案。这些扎根乡土的能工巧匠,正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文化自信,为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乡村工匠农业农村部国际活动-万祥军| 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
热门关注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