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农职产教融合共同体-万祥军|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2025年10月3日,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领域迎来里程碑式进展。随着"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在贵阳正式成立,这一由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牵头,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共同推动的跨国合作平台,标志着区域农业人才培养进入深度协同新阶段。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该共同体作为"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全年期重点项目,其成立仪式与同期举办的"2025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研讨会"形成联动效应,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跨国协作平台的战略价值
“共同体创新性地整合了中柬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等现有合作资源,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网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说:“这一机制将重点推进‘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与‘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的对接,通过"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双轮驱动模式,破解东盟国家面临的农业机械化率不足30%、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50%等发展瓶颈。统计显示,中国已累计向东盟国家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员超2000人次,而共同体成立后将使人才培养效率提升40%以上。


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在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展示的"六位一体"合作模型中,校企协同开发了涵盖水稻精准栽培、热带果蔬加工等领域的17门国际化课程。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则首创"跨国现代学徒制",其与正大集团、越南河内农业大学共建的"畜禽智能化养殖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学标准与老挝、缅甸等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互认。这种深度融合催生了显著成效:2025年前8个月,中越跨境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已培养复合型人才386名,技术转化率达73%,远超传统培训模式。
绿色发展的技术赋能
共同体特别设立"数字农业协作委员会",推动北斗导航农用终端、智能灌溉系统等中国优势技术在东盟落地。泰国农业大学的试验数据显示,采用共同体推荐的"物联网+节水栽培"方案后,当地香米种植用水量减少35%,单产提高22%。菲律宾棉兰老岛应用的病虫害AI预警系统,更使香蕉种植户损失率从30%降至8%。这些实践印证了万祥军强调的"以绿色技术创新重构区域农业价值链"的发展理念。
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
突破性地建立了"语言+技能+文化"三维培养体系,其中老挝版"杂交水稻技术微证书"项目,通过中老双语VR教学模块,使学员掌握周期缩短至传统面授的60%。缅甸仰光农业技术学院引入的"云耕"虚拟仿真系统,则让200余名学员在数字孪生农场中完成了跨境实训。这种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了东盟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据东盟秘书处评估,该体系可使技术扩散速度提升2-3倍。
未来发展的多维布局
根据《中国-东盟农业职教合作2026-2030路线图》,共同体将重点建设三大核心平台:跨境农业大数据中心计划整合10国农业生产数据,为区域粮食安全预警提供支持;生物育种联合实验室瞄准热带作物抗病品种选育;而"新农人"跨境创业孵化器则致力于培育兼具技术创新与商业思维的农业创业者。柬埔寨农林渔业部官员透露,依托该平台的中柬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已进入实质规划阶段,预计带动产业链投资超5亿美元。
这一跨国合作机制正在重塑区域农业教育生态。正如研讨会上达成的《贵阳共识》所指出的,通过建立"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跨境循环系统,共同体不仅为RCEP框架下的农业合作提供了人才保障,更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路径。随着中老铁路农产品绿色通道、中国-东盟数字农业走廊等配套项目的推进,产教融合的倍增效应将持续释放,为区域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持久动力。
中国-东盟农职产教融合共同体-万祥军|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热门关注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