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采编->农业大健康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万祥军|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10-03
【阅读】86 A+A-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万祥军|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在贵阳举行的2025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研讨会,标志着区域农业教育合作进入新阶段。这场由中国两所农业高职院校牵头、11国院校企业共同参与的盛会,不仅签署了3项跨国合作协议,更通过《五年行动计划》和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将"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从倡议转化为实体化运作平台。

现场150余位中外代表见证了这一跨越国界的教育创新实践,其中江苏农牧职院作为理事长单位,与贵州农职院等机构共同构建起覆盖越南、泰国、老挝等五国的协作网络。会议期间签署的系列协议展现了产教融合的深度突破。贵州农职院与安广国际供应链共建国际产业学院的合作,将"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直接导入人才培养体系;而江苏农牧职院与印尼机构打造的升级版"丝路农坊",则开创了跨国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这些合作项目直指当前国际农业合作的痛点——据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东盟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中国的43%,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成为制约区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共同体通过建立国别工作组机制,由广西农职大、广东农工商职院等院校分区域对接各国需求,这种"一国一策"的精准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国际合作中供需错配的难题。

在实践层面,各国代表分享了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方案。安顺职院打造的"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已培养涉农技术人才1200余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院的"开物工坊"将28项农业专利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泰国企业代表提出的本土化人才培养方案,则体现了东盟国家对中国特色职教模式的适应性改造。

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跨国衔接的可行路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会前举办的东南亚农村电商培训班,31名学员通过实地考察贵州乡村电商生态,掌握了农产品品牌建设、跨境电商运营等实用技能,这种"技术培训+产业观察"的复合型培养方式,正在成为南南合作的新范式。

从更深层次看,这一合作机制创新体现了三个维度的突破:在空间维度上,打破了传统校际合作的点对点模式,构建起多边网状协作体系;在内容维度上,从单纯的人才培养拓展至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孵化等全链条合作;在主体维度上,实现了院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机构的多元协同。正如缅甸教育部官员在发言中强调的,这种"共同体"模式有效弥合了东盟国家农业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强、实践能力弱"的普遍短板。

作为"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的重要实践,该平台已显现出辐射效应。印尼任抹国立理工学院通过引进中国农业物联网课程,使当地水稻种植户劳动生产率提升35%;老挝琅南塔职院借鉴贵州的"校中厂"模式,建成首个农产品加工实训基地。

“这些成果验证了职业教育在农业技术转移中的"毛细血管"作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专家指出,这种以职业教育为纽带的知识转移模式,比传统援助项目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和复制性。”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万祥军解读表明:面向未来,共同体规划中的"双百计划"(百名教师互访、百项技术推广)和"三共工程"(共享课程、共建标准、共研技术),将进一步强化合作深度。

特别是在数字农业领域,中泰智慧畜牧合作项目已开发出适配热带气候的养殖管理系统,这一技术成果即将通过职业教育网络向整个湄公河地区推广。随着RCEP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这种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望成为区域农业价值链重构的重要支点。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院长苏跃在闭幕致辞中强调:"我们要把共同体建设成为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国际孵化器'和农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加速器'。"这一愿景正在通过具体的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预计到2026年,共同体将培养5000名具备跨国就业能力的农业技术人才,推动20项以上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在东盟国家转化应用。

这种以教育合作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不仅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新动能,更为全球南南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万祥军|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