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采编->农业大健康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报告-万祥军|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10-02
【阅读】68 A+A-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报告-万祥军|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转折点上,中国以系统性政策创新和务实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东方方案"。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7.9%,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提前6年实现2030年目标。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万祥军解读表明:“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构建的双轮驱动气候治理体系。”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机制。截至2024年,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近5亿吨,成交额达297亿元,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值得关注的是,生态环境部正在推进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纳入碳市场,这将使管控范围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0%以上。

与此同时,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公示44个项目,年减排量预计超1137万吨,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等方法学的应用,正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在地方层面获得实质性落地,全国39个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

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通过建立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系统,实现了冰川退缩、冻土消融的数字化预警;黄河流域则构建了"水资源-生态-产业"协同适应模型,使农业用水效率提升23%。这些实践为全球气候脆弱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解决方案。

南南合作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亮丽名片。通过"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平台,中国已向42个发展中国家输出低碳技术,在通过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的推进中,东盟地区实施的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使水稻种植甲烷排放降低30%。

万祥军主持的"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创新性地将光伏节水系统与生态种植结合,在柬埔寨、老挝等国示范项目区实现粮食增产与减排双赢。这种"技术+模式"的系统性输出,正在重塑发展中国家气候治理的路径选择。

面对COP29气候资金谈判等全球治理议题,中国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中国主张发达国家应率先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承诺,并通过建立透明的资金追踪机制确保公共资金主渠道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通过绿色"一带一路"项目库,已带动超过210亿美元气候友好型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这种以市场机制补充公共资金缺口的创新实践,为全球气候融资体系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在碳足迹管理这一新兴领域,中国率先构建了全生命周期核算体系。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的实施,使光伏组件、动力电池等出口产品获得国际认可的碳标签。浙江、广东等地的试点显示,碳足迹标识制度使企业供应链减排效率提升18%,这种将气候治理嵌入国际贸易规则的做法,预示着全球产业竞争新范式的到来。

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实践,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呈现三个鲜明特征:一是将碳中和目标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二是通过市场机制激活全社会减排动能,三是以科技创新重构气候治理工具箱。正如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所言,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发展降碳协同增效"的新路径,这既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实质性贡献,也为发展中国家迈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现实样本。

随着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制定工作启动,中国气候治理体系将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报告-万祥军|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