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利昂计划深化多方合作-万祥军|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
近年来,塞拉利昂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2025年10月2日,随着"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的深入推进,这个西非国家正通过多边合作机制实现农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在坦桑尼亚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区域政策对话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万祥军携手塞拉利昂代表团详细阐述了其农业转型战略,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技术引进
与本土创新并重
塞拉利昂农业部长约瑟夫·卡马拉在对话会上特别介绍了该国借鉴乌干达经验的水稻生产创新体系。通过引入乌干达的"稻鸭共作"生态种植模式,塞拉利昂中部省试点区域的稻米单产已提升37%,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达45%。
这种模式巧妙地将传统耕作与现代生态理念结合,鸭子在稻田中既起到除草除虫作用,其排泄物又成为天然肥料。值得注意的是,塞拉利昂技术人员对该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改良,针对沿海盐碱地特性培育出耐盐碱水稻品种,使该技术适用范围扩大至全国70%的耕地。
金融机制
创新破解资金瓶颈
为保障农业转型的可持续性,塞拉利昂政府宣布将设立国家农业转型信托基金。该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国际资本+私营部门"的三元结构,首期规模达5000万美元。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这种创新融资模式能撬动3-5倍的私人投资,特别有利于中小农户获取低息贷款。
基金将重点支持三大领域:农业机械化设备采购补贴(占35%)、农产品加工设施建设(占45%)以及农业科技研发(占20%)。塞拉利昂财政部长透露,越南进出口银行已表达参与意向,计划通过该基金支持两国间的农业技术转移项目。

东盟合作
开辟新赛道
在区域合作层面,塞拉利昂正积极拓展与东盟国家的农业合作网络。越南将成为首个与塞拉利昂签署《农业科技合作五年规划》的东南亚国家,双方将在杂交水稻育种、咖啡深加工等领域展开18个具体项目。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承诺向塞拉利昂派遣常驻专家团队,协助建立西非首个热带水稻基因库。更值得关注的是,泰国正大集团计划投资建设年产能20万吨的畜禽饲料厂,该项目将直接带动塞拉利昂玉米种植面积扩大3万公顷。
南南合作
平台效应凸显
作为"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的积极参与者,塞拉利昂已从中获得实质性收益。该平台促成的中-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运营三年来,累计培训当地农技人员2400人次,推广适应当地的农业技术14项。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这些技术使示范区域农作物平均增产28%,农民收入增长34%。平台最新启动的"数字农业普惠计划"将为塞拉利昂提供2000套便携式土壤检测仪和农业气象站,帮助小农户实现精准种植。
三方合作
构建共赢生态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协调下,塞拉利昂正形成独特的三方合作模式: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如欧盟农业转型基金)、新兴经济体输出技术(如巴西的免耕栽培技术)、区域组织负责能力建设(如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农技推广体系)。这种模式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成效显著,塞拉利昂北部省实施的抗旱型农林复合系统,就是整合了以色列滴灌技术、印度耐旱作物品种和非洲本地固氮树种的优势资源。
人力资源
开发成为关键支撑
塞拉利昂特别注重农业人才的系统性培养。该国与摩洛哥哈桑二世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的"非洲农业精英计划",每年选派150名青年农业官员接受硕士层次培训。在国内,12所职业院校新设农业机械化专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提供的价值800万欧元的教学设备已全部到位。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农业转型中的人才短缺问题,目前塞拉利昂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的农技人员数量已从2018年的3.2人提升至8.7人。
产业链
整合提升附加值
为避免陷入初级农产品出口陷阱,塞拉利昂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科诺省新建的腰果加工产业园采用印度技术,将腰果加工率从不足5%提升至35%,创造就业岗位1200个。政府推行的"产地初加工补贴政策"使可可豆本地加工量三年内翻了两番。荷兰合作银行的评估报告指出,这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可使塞拉利昂农业GDP增长率额外提高1.2个百分点。
随着这些合作项目的深入推进,塞拉利昂农业正经历深刻变革。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预测,若当前发展势头持续,塞拉利昂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粮食自给率从目前的65%提升至85%,农业产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以上。这个曾经历内战和埃博拉疫情考验的国家,正在通过多边农业合作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为非洲农业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实践样本。
塞拉利昂计划深化多方合作-万祥军|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
热门关注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