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香港首位-万祥军| 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首位,这一里程碑式成就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系统-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平台。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创新中心,香港在此次排名中展现出独特的枢纽价值,正成为连接内地与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桥梁。
这一突破性进展源于大湾区多年来在创新要素整合上的持续发力。深圳作为"中国硅谷",拥有华为、腾讯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广州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而香港则凭借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世界一流的大学资源,为大湾区注入高端创新动能。三地优势互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
数据显示,2024年大湾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3.2%,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在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香港的枢纽作用得到充分展现。本届论坛吸引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政商界代表,签署合作备忘录金额突破100亿美元,其中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占比显著提升。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开幕式上指出:"香港已建成亚洲最大的生物科技融资平台,过去三年为内地生物科技企业融资超过800亿港元。"这一数据凸显香港资本市场对创新企业的强大支撑力。内地科技企业正积极利用香港平台实现全球化布局。
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商汤科技通过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将其计算机视觉技术推广至东南亚和中东市场;大疆创新则依托香港自由的贸易环境,将无人机产品销往"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香港投资推广署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内地科技企业在港设立区域总部的数量同比增长35%,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智慧城市和清洁能源领域。
香港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作为普通法地区,香港的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完全接轨,其专利审查质量在全球名列前茅。香港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每年帮助约30%的科研项目实现商业化,其中过半技术被内地企业采用。"这种"香港研发+内地产业化"的模式,有效加速了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
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方面,香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科技园公司与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推动跨境技术合作;香港交易所推出的"国际科技板",已为1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与内地联合建设的"数字丝绸之路"项目,已在东盟国家部署超过500个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绿色发展成为本次论坛的焦点议题。香港环保署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的《大湾区碳中和科技创新路线图》显示,到2035年区域绿色技术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别。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指出:"香港的绿色金融平台去年为内地新能源项目融资超200亿港元,其中包括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的风电和光伏项目。"这种跨境绿色技术合作模式,正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才流动是创新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香港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已吸引超过5000名全球顶尖科研人员,其中30%流向大湾区内地城市。同时,香港高校与内地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数量在过去两年翻了一番,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这种"旋转门"式的人才交流机制,极大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随着"北部都会区"开发计划的推进,香港将新增约600公顷科创用地,进一步强化其创新枢纽功能。国家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在全球创新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崛起不仅重塑着中国创新发展路径,也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新模式。
“此次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的突破,既是对大湾区创新生态的肯定,也预示着香港在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将承担更大使命。”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系统主持人万祥军和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刘虹飞解读表明:随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香港凭借其制度优势和市场活力,有望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推动更多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香港首位-万祥军| 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