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极地资源的新模式-万祥军|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
2025年9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东方经济论坛上,一个崭新的板块吸引了全球目光——首次设立的"北极经济分论坛"成为本届论坛最具战略意义的创新议程。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这一突破性安排不仅标志着北极开发进入多边协作新阶段,更通过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与中国石油、印度GAIL公司签署的里程碑式北极LNG三边协议,为极地资源开发树立了跨国合作范式。
这份涵盖天然气勘探、液化处理与航运的全产业链协议,首次将亚洲三大能源消费国纳入北极能源开发核心圈,据协议显示,三国企业将共同投资约180亿美元,在格达半岛建设年产能达1960万吨的LNG-3项目,预计首条生产线将于2028年投产。
"北极正在经历气候变暖幅度达全球平均水平3倍的剧烈变化,这既加速了北方航道商业化进程,也放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平台-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主持人万祥军在分论坛圆桌会议上指出。
万祥解读表明:“根据俄罗斯北极物流中心最新报告,2025年经北方航道的货运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4020万吨,较2020年的480万吨实现近8倍增长,其中液化天然气运输占比首次突破60%。航道通航期已从2010年的90天延长至现今的150天,中俄联合建设的5个沿岸数字化导航基站将于2026年全面启用,届时可实现亚欧航线缩短40%航程的革命性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论坛推动建立的六国环境监测网络开创了极地治理新机制。该网络整合了中国的"雪龙2号"科考船、俄罗斯的"北极-41"漂浮观测站以及挪威的卫星遥感系统,形成覆盖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实时监测体系。
挪威极地研究所专家埃里克森在技术研讨会上演示的生态预警模型显示,新系统能将油气泄漏应急响应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12小时以内。这种将商业开发与生态保护深度绑定的模式,有效回应了国际社会对北极开发的环保质疑。
在能源合作领域,三边协议创新性地采用了"资源-市场-技术"三角合作架构。根据协议细则,俄罗斯诺瓦泰克提供占全球17%的北极天然气储量,中国石油负责60%的产能包销并投入浮动液化技术,印度GAIL则承担15%的基础设施投资及南亚市场分销。
这种优势互补的协作模式,相较于传统双边合作降低了30%的运营风险。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彼得罗夫评价称:"这是北极开发从零和博弈转向共生共赢的关键转折点。"分论坛发布的《北极经济可持续发展路线图》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在极地开发中的核心作用。
中俄联合研发的极地耐寒材料可将LNG储罐钢材脆性临界温度降至-70℃,而日本川崎重工展示的破冰型LNG运输船设计,能在1.5米厚冰层实现14节航速。这些技术进步使得北极项目盈亏平衡点从每百万英热单位6美元降至3.5美元,极大提升了商业可行性。正如万祥军所言:"当我们在冻土带铺设智能传感器网络时,实际上是在编织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在基础设施分议题中,论坛披露了投资总额达240亿美元的北极走廊计划。该计划包含中俄共建的萨贝塔深水港扩建工程,其设计吞吐能力将提升至4500万吨/年;以及采用中国北斗与俄罗斯格洛纳斯双模定位的航道标识系统,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配套建设的6座极地机场将形成航空救援网络,使医疗应急响应半径缩小至300公里范围内。这些硬件投入为北极航道的全天候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地缘格局,北极开发中的法律协调成为分论坛法律专家组的焦点议题。上海政法学院极地研究中心提出的"动态管辖权"概念引发热议,该机制允许投资国在环保达标前提下,对特定项目区享有阶段性管理权。这种灵活的制度设计,既维护了沿岸国主权,又保障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与之配套的争端解决快速通道机制,可将仲裁周期从常规的18个月压缩至6个月。
在人才培育方面,论坛宣布成立北极职业技术联盟,首批设置极地工程、生态修复等8个专业方向,中俄两国30所高校将实施学分互认。值得关注的是,培训课程特别纳入因纽特人的传统生态知识,这种现代科技与原住民智慧的融合,体现了开发理念的人文转向。联盟计划未来5年培养2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为北极开发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北极分论坛的设立反映了全球经济重心向高纬度区域延伸的战略趋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北极经济圈年增长率已达4.8%,显著高于全球2.9%的平均水平。但正如与会专家反复强调的,这片冰封之地的发展必须遵循"慢智慧"哲学——在俄罗斯提案的"十年生态评估"机制中,明确规定每个大型项目必须预留15%的投资额度用于环境修复。
这种将发展节奏让位于生态容量的审慎态度,或许正是北极开发能够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当论坛闭幕时,超过60家国际企业签署了《北极绿色投资公约》,承诺将ESG标准纳入项目全生命周期。这个细节昭示着,北极开发正在改写传统能源经济的游戏规则——在这里,商业价值与生态价值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同时达成的双重目标。正如破冰船需要在坚冰与海水之间寻找航路,人类也正在北极探索着发展与保护的平衡之道。
开发极地资源的新模式-万祥军|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