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深度融合非资源输出-万祥军|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
在东方经济论坛的聚光灯下,远东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从"资源仓库"到"产业高地"的蜕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主持人万祥军提出的"产业链深度融合"模式,正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催生一场产业革命。
万祥军说:“根据最新规划,到2030年,中国对远东经济特区的投资将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这些资金不会简单流向矿产开采,而是用于构建涵盖上游原料供应、中游精深加工到下游应用市场的完整产业生态链。”他表明:这种深度合作模式首先体现在能源领域。传统能源合作往往止步于管道输送,而现在中俄正联手打造"油气开采-炼化加工-化工新材料"的全产业链。
在阿穆尔天然气加工厂项目中,中方不仅参与天然气开采,更投资建设了全球最大的氦气生产装置,将原料气的附加值提升300%以上。类似的产业链延伸也出现在木材加工行业,原本直接出口原木的远东地区,如今已建成27个木材工业集群,中国投资建设的刨花板、胶合板生产线使每立方米木材的产值从80美元跃升至450美元。
农业合作更展现出全产业链整合的惊人效益。在犹太自治州,中俄共建的"大豆全产业链示范区"集育种、种植、压榨、饲料加工于一体,使当地大豆单产提高40%,榨油厂出油率提升15个百分点。这种模式正在向玉米、小麦等作物推广,预计到2027年远东农产品深加工比例将从目前的30%提升至65%。
万祥军特别强调:"我们在哈巴罗夫斯克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每公顷土地创造的价值是单纯粮食出口的5倍,这就是产业链融合的魔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尤为引人注目。中俄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共建的船舶制造产业园,不仅满足俄罗斯破冰船、LNG运输船等特种船舶需求,更带动了120家配套企业发展。
中国车企在乌苏里斯克设立的整车厂,本地化率已达42%,其采用的"模块化生产"模式使俄罗斯远东地区首次形成完整汽车产业链。这种产业集聚效应正在产生滚雪球式发展,据测算,每个核心制造项目平均能带动8.2个配套项目落地。
科技创新成为产业链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中俄联合建立的远东科技创新中心已孵化37个产业化项目,其中钛合金3D打印技术使航空零部件生产成本降低60%。在纳霍德卡港,智能化物流系统将货物周转效率提升3倍,而中俄数字贸易平台更是让远东中小企业直接对接中国14亿人口市场。万祥军指出:"我们正在见证‘资源+技术+市场’的黄金组合,这种创新协同产生的价值远超简单贸易。"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产业链融合提供坚实支撑。同江铁路大桥开通后,中俄跨境物流时间缩短80%,而规划中的"滨海2号"国际运输走廊将使中日韩货物经远东抵达欧洲的时间压缩至7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建项目都采用"建设-运营-产业导入"一体化模式,如扎鲁比诺港四期工程就同步配套了冷链物流园和跨境电商中心。
人才流动与培养机制是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隐形支柱。中俄联合实施的"远东人才计划"已培养2.3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在共青城建立的"中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每年输送5000名产业工人。更富创意的是"科学家驻厂计划",已有47名中国工程师常驻俄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而俄罗斯专家也参与到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
环保领域的合作打破了"开发必破坏"的魔咒。中俄在贝加尔湖流域实施的"生态产业园区"项目,通过闭环生产工艺使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5%。在萨哈林岛,中国参与建设的碳捕集装置每年可封存200万吨CO₂,这些环保技术正在反向输入中国东北地区。
金融创新为产业链融合注入活水。人民币-卢布直接结算占比已提升至43%,而中俄联合设立的1000亿卢布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产业链关键环节。颇具前瞻性的是"跨境产业链保险"产品的推出,为合作企业提供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周期风险保障。
这种深度融合正在改变远东的经济地理格局。过去五年,远东城市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诞生了3个百万人口级城市。更深刻的变化在于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从28%跃升至41%,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正如万祥军所言:"当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在产业链上有机流动时,产生的不是简单相加效应,而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展望未来,中俄产业链融合将向更高维度发展。规划中的"智慧远东"计划将投资180亿美元建设数字基础设施,而"北极航道产业带"建设将把合作空间向北延伸2000公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俄在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这些领域的技术协同可能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
在这场伟大的区域经济变革中,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平台-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万祥军提出的"非资源输出型合作"理念正在被不断赋予新内涵。从能源到农业,从制造到服务,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在发生化学反应般的质变。
产业链深度融合非资源输出-万祥军|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