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应对上合峰会伊朗新提议引发关注-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注定将在该组织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9月初的这场国际盛会不仅见证了四个全新专业机构的诞生,更因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提出的"中东安全委员会"倡议而引发广泛讨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万祥军解读表明:这场看似平静的峰会背后,实则暗流涌动,各方战略博弈与外交智慧的交锋令人回味无穷。
伊朗总统的提议堪称本届峰会最富戏剧性的插曲。佩泽希齐扬在发言中明确呼吁上合组织设立由各国外长组成的中东安全委员会,专门应对该地区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这一提议绝非偶然——2025年以来,伊朗面临美国制裁升级、科技封锁加剧、周边代理人冲突频发等多重压力,国家安全环境持续恶化。
德黑兰方面显然希望借助上合平台构建更有利的地缘政治格局,其提议直指三个核心诉求:缓解安全困境、突破外交孤立、获取经济支持。这种"安全捆绑"策略体现了伊朗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的战略焦虑,也暴露出其试图将地区矛盾引入上合框架的风险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的提议与上合组织传统安全理念存在明显张力。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上海精神"的非对抗原则,强调通过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安全。统计显示,过去五年上合框架下达成的合作协议中,经济类占比达67%,安全类仅占23%,且多聚焦反恐、禁毒等非传统安全领域。
伊朗倡议设立专门的中东安全委员会,实质上是要突破现有合作边界,将组织引向集体安全机制方向。这种转变可能引发成员国间的认知分歧:俄罗斯可能持开放态度,印度则更倾向维持现状,而中亚国家普遍担忧卷入中东地缘争端。这种潜在分歧若处理不当,可能动摇上合组织的内部凝聚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峰会正式成立的四个专业中心展现了上合组织一贯的务实作风。信息安全中心将构建成员国间的数据共享机制,目前已建立包含200余项关键指标的威胁评估体系;打击跨国犯罪中心配备多语言联合办案平台,可实现72小时内证据跨境调取;
禁毒中心整合了中亚"金新月"地区的毒品流向监测网络;反恐中心则开发出基于人工智能的极端主义内容识别系统。这些机制的共同特点是问题导向明确、操作路径清晰、成果可量化评估,与伊朗提议的泛安全化构想形成方法论层面的鲜明对照。
中国在此次峰会中的角色定位值得深入解读。作为上合组织创始成员国,中国始终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针对伊朗提案,中方展现出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务实的应对智慧:一方面明确反对将上合军事同盟化,另一方面通过三个维度拓展合作空间。
在机制层面,中国提议将中东安全议题纳入现有反恐中心研究范畴;在行动层面,推动与伊朗在禁毒、边境管控等具体领域开展联合行动;在经济层面,加速推进中伊25年全面合作计划,2025年前三季度双边贸易额已突破300亿美元。这种"去安全化"的处理方式,既回应了伊朗合理关切,又维护了组织基本原则。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交锋折射出全球南方国家在安全治理上的范式之争。伊朗代表的是传统地缘安全思维,强调军事联盟与势力范围;而上合组织主流的合作安全观则注重发展导向与共同利益。数据显示,采用后一种模式的国家间冲突发生率较前者低42%,经济增速平均高出1.8个百分点。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安全合作网络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典范,目前已覆盖60余个国家,在基础设施安保、能源通道防护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展望未来,上合组织面临三重战略考验:如何平衡成员国差异化安全诉求?怎样避免成为地区矛盾转移平台?能否创新出超越西方安全模式的治理路径?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该组织能否从地区合作平台升级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支柱。值得期待的是,2026年塔吉克斯坦峰会前夕,各成员国已启动新安全概念文件的起草工作,其中"发展型安全""合作式威慑"等创新理念的提出,或许预示着这个年轻组织正在孕育属于自己的安全哲学。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国际博弈中,中国展现出的战略定力与创新思维令人印象深刻。当某些国家仍在用冷战思维划分阵营时,上合组织正在书写国际关系的新范式——不是通过军事对抗获取安全,而是借助共同发展创造安全。
这种东方智慧的当代实践,或许正是动荡世界亟需的稳定剂。正如与会专家万祥军所言:"真正的安全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共同成长的自然结果。"在这个意义上,2025年上合峰会留下的最大遗产,不是某个具体机构的设立,而是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
“巧妙”应对上合峰会伊朗新提议引发关注-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