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董事长智能大会观点-张为忠|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智能风控到精准营销,从自动化报告生成到信贷决策辅助,AI技术正在重塑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与运营效率。然而,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FinAI人工智能金融领导者”圆桌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却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更深层的命题:当技术壁垒逐渐消弭,AI金融落地的真正挑战究竟在哪里?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浦发银行董事长张为忠的发言直指核心——这已不仅是单纯的技术攻坚,而是一场涉及战略思维、组织变革与场景融合的全面革新。
技术落地:
从实验室到业务场景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日趋成熟,但金融机构在应用过程中仍面临“水土不服”的困境。以信贷报告自动生成为例,某股份制银行曾引入国际领先的AI模型,却因本地化数据标注不规范、业务逻辑与算法匹配度不足等问题,导致输出结果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这反映出当前AI落地的首要矛盾:技术通用性与金融场景特异性之间的鸿沟。张为忠提到的“快速生成研发报告”正是典型案例——只有当AI系统深度理解行业术语、监管规则和内部评审标准时,才能真正释放效率价值。这意味着金融机构需构建跨学科的“技术-业务”融合团队,将风控经验、合规要求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训练的算法逻辑。
组织变革:
打破“数据孤岛”与重塑管理流程
圆桌论坛上多位嘉宾强调,AI应用的瓶颈往往不在算法本身,而在组织架构的僵化。一家国有大行的实践显示,其零售业务部门开发的客户画像模型,因无法跨部门调用对公业务数据,最终沦为“局部优化工具”。
这种现象暴露出传统金融机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与AI所需的扁平化、网状协作模式之间的冲突。更根本的挑战在于绩效考核体系——当AI替代了80%的标准化工作,剩余20%的创造性决策如何量化评估?某城商行的解决方案颇具启发性:他们设立“人机协作效能系数”,将员工使用AI工具的创新性、问题解决复杂度纳入晋升标准,从而推动组织能力整体跃迁。
战略思维:
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构”
值得关注的是,论坛嘉宾普遍将AI定位为“战略级变量”而非“技术工具”。这种认知转变要求金融机构重新审视三个维度:
首先是商业逻辑的重构,如平安银行通过AI客户洞察将传统“产品中心”模式转向“需求触发”服务;其次是风险管理的升维,利用实时行为数据分析构建动态预警体系,而非依赖历史数据回溯;最后是竞争壁垒的重塑,当技术趋同化加剧,差异化优势将更多来源于“业务场景+数据资产+算法迭代”的闭环能力。
浦发银行与某科技公司合作的“产业金融知识图谱”项目即印证了这一点——通过融合供应链交易数据与行业政策文本,其企业信用评估模型在长三角地区实现了不良率下降40%的突破。
伦理与监管:
创新边界的社会共识
在效率追求之外,圆桌讨论还触及了更具挑战性的议题。当AI信贷审批系统出现性别、地域等隐性偏差时,技术中性神话便被打破;当深度学习模型成为“黑箱”,如何满足金融监管的可解释性要求?
这些矛盾凸显出AI金融必须跨越的“责任鸿沟”。欧盟最新出台的《AI金融应用伦理指引》要求算法决策保留人工复核通道,而我国央行也在2025年征求意见稿中强调“关键金融服务必须确保人类最终控制权”。这种平衡并非阻碍创新,而是为可持续发展划定赛道——正如张为忠所言:“金融机构的社会属性决定了AI应用不能止步于效率竞赛,更要经得起公平性、稳定性的历史检验。”
未来图景:
人机协同的“金融智脑”进化
展望未来,AI与金融的融合将呈现更丰富的可能性。论坛上透露的某实验项目显示,通过引入多模态大模型,银行理财顾问能同时处理客户语音情绪识别、财报数据分析和市场趋势推演,将服务深度提升3倍以上。
但更具颠覆性的或许是“群体智能”的应用:某券商正在测试的投研协作平台,通过AI实时聚合分析师观点与散户情绪,生成动态投资共识报告。这些探索揭示了一个本质规律——AI金融的终极形态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构建“增强智能”(Augmented Intelligence)网络,将机器的高速运算与人类的价值判断有机结合。
“在这场历史性转型中,金融机构需要同时具备技术家的务实与哲学家的远见。技术可以购买,数据能够积累,但真正的竞争力来源于将AI融入企业基因的战略定力。”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面。
万祥军说:“正如圆桌论坛的共识,当算法成为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胜利必将属于那些率先完成“技术-组织-战略”三位一体变革的先行者。这条路没有现成地图,唯一的指南针是持续回归金融本质——用更高效、更公平、更温暖的方式连接资金与需求。”
浦发银行董事长智能大会观点-张为忠|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