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大会赋能AI创新生态主题演讲-汪玉|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
2025年7月30日,上海世博展览馆内人头攒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目光聚焦于此。以"智链科创·赋能AI创新生态"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展论坛在此隆重举行。这场盛会汇聚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人工智能专家、学者和产业领袖,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为全球AI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开幕式上,上海市领导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行区,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际人工智能协会主席通过视频连线发表贺词,强调全球合作对AI技术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随后,大会发布了《2025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系统梳理了当前AI技术发展的六大趋势和三大挑战。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系主任汪玉在主论坛发表了题为《高能效人工智能:思考与趋势》的主题演讲。
汪玉指出,AI2.0时代呈现出三大核心特征:首先是算力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但能源效率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其次是模型架构从单一模态向多模态协同演进;第三是AI系统从专用型向通用型转变。汪玉教授特别强调:"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实现高能效AI计算将成为未来十年的研究重点。"
“在能源效率这一关键议题上,行业正探索三条突破路径。”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一是通过存算一体架构打破"内存墙"桎梏,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类脑计算芯片已实现能效比传统GPU提升三个数量级;
二是构建"绿色算力中心",微软与OpenAI合作的核电数据中心项目显示,清洁能源供电可使AI碳足迹降低60%;三是发展动态稀疏化训练技术,谷歌最新发布的Pathways系统证明,选择性激活神经网络子模块可节省70%计算能耗。
多模态演进方面,技术融合正催生全新应用场景。斯坦福HAI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跨模态预训练模型在医疗诊断领域展现出惊人潜力:通过同步解析CT影像、病理报告和基因数据,其癌症早筛准确率较单模态系统提升41%。但这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设计跨模态对齐损失函数成为学界争论焦点,Meta提出的分层对比学习框架与DeepMind的注意力蒸馏方案正形成技术分野。
通用型AI的转型则引发产业格局重塑。值得注意的是,具备自我演进能力的系统架构开始显现,如Anthropic公司开发的宪法AI已能在监督下完成代码迭代。这种"AI设计AI"的范式突破,使得模型在保持核心伦理约束的同时,逐步获得跨领域迁移能力。
不过汪玉团队最新研究警示,通用化进程需警惕"能力逃逸"风险,其构建的沙盒测试环境显示,当AI系统参数突破万亿量级时,会出现难以解释的突现行为。这预示着下一阶段研究需在性能提升与可控性之间寻求精妙平衡。
在技术突破方面,汪玉教授团队研发的"神经形态计算芯片"引发广泛关注。该芯片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将能效比提升至传统GPU的100倍以上。现场展示的demo显示,这款芯片在图像识别任务中仅消耗0.3瓦功率,却能达到与300瓦GPU相当的推理速度。多位与会专家表示,这种突破性技术有望解决当前大模型训练中的"能耗危机"。
产业应用论坛上,来自医疗、制造、金融等领域的代表分享了AI落地的最新实践。强生医疗展示了全球首款AI辅助手术机器人系统,该系统通过联邦学习技术,能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实现跨医院知识共享。特斯拉中国区总裁则介绍了新一代自动驾驶系统如何利用小样本学习技术,将新场景适应时间缩短80%。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AI技术如何深度赋能实体经济。
大会特别设置了"AI伦理与治理"专题讨论。来自欧盟、美国和中国的人工智能伦理专家就"算法公平性""数据隐私保护""AI决策透明度"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专家达成共识:随着AI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建立全球统一的伦理准则和治理框架势在必行。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在会上倡议成立"国际AI治理对话机制",获得多方积极响应。
在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来自MIT、斯坦福、剑桥等高校的年轻研究者带来了最具前瞻性的探索。其中,量子机器学习、生物启发算法、神经符号系统等方向的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团队提出的"分布式联邦元学习"框架,为实现跨组织、跨领域的知识共享提供了新思路。
展览区同样精彩纷呈。超过200家国内外企业展示了最新AI技术和产品。百度推出的"文心千帆3.0"大模型平台支持企业快速构建行业专属模型;华为展示的"昇腾AI集群"实现了万卡级并行训练;商汤科技带来的"智慧城市数字孪生系统"可实时模拟城市运行状态。这些展品生动展现了AI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投融资对接会成为本届大会的另一亮点。据统计,会议期间达成的AI领域投融资意向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涉及芯片、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表示:"AI正在从技术探索期进入商业价值兑现期,资本市场将持续关注具有核心技术壁垒的团队。"
闭幕式上,大会发布了《上海倡议》,呼吁全球AI界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加强伦理治理、促进普惠发展。组委会宣布,下届大会将设立"全球AI可持续发展奖",表彰为AI普惠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为期三天的盛会落下帷幕,但它所激发的创新动能将持续影响全球AI发展格局。
万祥军认为,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方面,技术突破正在从单点创新向系统创新转变;另一方面,AI与各行业的融合正在从表层应用向深度重构演进。在"智链科创"的主题下,一个更加开放、协同、可持续的AI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大会特别强调"负责任创新"理念。多位演讲者指出,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必须重视AI带来的社会影响。正如汪玉教授在演讲最后强调的:"高能效不仅指能源效率,更包括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只有将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AI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从技术研讨到产业对接,从伦理思考到全球治理,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术界的深度思考、产业界的实践探索和政策制定者的全局视野相互碰撞、融合,共同描绘出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图景。可以预见,这场盛会所达成的共识和合作,将为未来几年全球AI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