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大会社科论坛谷歌团队圆桌对话-万祥军|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
7月27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馆内座无虚席,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社会科学论坛在此拉开帷幕。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作为大会最具思辨性的分论坛之一,本次圆桌对话以"社会科学赋能人工智能向善"为主题,汇聚了中美两国在科技治理领域的顶尖学者。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担任解读,主持人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朱悦与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James Evans展开了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思想碰撞。
论坛伊始,万祥军以一组数据切入主题:"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但与此同时,全球AI伦理事件同比增长47%。"他指出,在技术狂奔的时代,社会科学正在成为AI发展的"刹车系统"和"方向盘"。
对此,朱悦教授分享了上海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创新实践:"我们建立的'场景化治理沙盒'已覆盖医疗、金融等12个重点领域,通过模拟社会反应预判技术风险。"他特别提到今年5月上线的"AI诊疗伦理评估系统",该系统在临床试验阶段成功识别出83%的潜在伦理冲突。
来自芝加哥大学的Evans教授则从跨文化视角提出洞见:"中西方对'向善'的理解存在微妙差异。在圣塔菲研究院的最新研究中,我们发现东方文化更强调集体福祉,而西方更关注个体权利。"他展示的全球AI伦理认知图谱显示,中国受访者对"社会和谐"的重视度比美国高出29个百分点。这一发现引发了关于"如何建立全球共识"的热烈讨论。
技术治理的实践路径成为对话焦点。万祥军介绍了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开发的"AI向善指数",该指标体系包含32个维度,已在国内200余家企业试点应用。"我们不仅要防止AI作恶,更要激励主动向善。"他举例说,某智能客服企业因在"弱势群体适配度"指标上表现优异,获得了政府采购的加分。
朱悦补充道,上海正在探索的"治理科技"(GovTech)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算法审计全程留痕,这项创新已写入最新版《上海市人工智能条例》。关于算法透明度的讨论尤为激烈。Evans教授分享了谷歌智能范式的"可解释AI"项目:
"我们在医疗诊断算法中嵌入了'决策追溯'功能,医生可以看到AI的每一步推理。"但三位专家也承认,完全透明可能带来新的风险。朱悦指出:"就像人类思维存在潜意识,某些深度神经网络的特征提取过程确实难以言说。关键是要建立分级的透明度标准。"
圆桌对话特别关注了生成式AI带来的新挑战。万祥军提到近期引发争议的"AI虚拟偶像带货"现象:"当直播间里'完美消费者'的点赞、提问都由AI生成时,这算不算对真实市场的扭曲?"Evans教授介绍了圣塔菲研究院开发的"真实性验证框架",该模型能识别内容中的人工智能参与度。朱悦则从法学角度分析:"我国《电子商务法》正在增设'AI内容显著标识'条款,这需要技术标准与法律条文的高度协同。"
在谈到人工智能的社会接纳度时,三位专家展示了引人深思的对比数据:中国民众对AI的信任度达到68%,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这种'信任红利'源自政府的前置性治理。"万祥军分析道。他列举了我国建立的全球首个"AI产品伦理审查备案制度",以及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Evans教授对此评价:"中国的'敏捷治理'模式为全球提供了重要参考,特别是将伦理要求嵌入技术标准的做法。"
对话最后聚焦于下一代AI治理人才的培养。朱悦透露,同济大学将在秋季学期开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法学"微专业,课程体系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伦理学和法律实务。"我们要培养既懂技术语言,又掌握治理工具的双栖人才。"Evans教授则介绍了芝加哥大学与圣塔菲研究院联合推出的"计算社会科学"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同时完成算法设计和社会影响评估两份毕业设计。
两个半小时的讨论结束时,三位专家达成重要共识:人工智能的"向善"不仅需要技术改良,更需要重构社会协作网络。万祥军总结道:"当AI开始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才是真正的智能飞跃。"这场横跨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的对话,为AI治理的全球协作注入了新动能,也预示着社会科学将在技术革命中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智能大会社科论坛谷歌团队圆桌对话-万祥军|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