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智能大会社科论坛专题报告-胡志丁|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
7月27日上午,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社会科学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馆隆重举行。作为本届大会最具跨界特色的专题论坛之一,本次活动以"AI赋能社会科学:跨学科融合与创新"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当AI与社会科学深度碰撞,将催生认识人类社会的新范式。"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在备受瞩目的青年学者专题报告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地缘环境智能计算实验室主任胡志丁教授发表了题为《区域国别地缘环境智能计算原理与关键技术》的学术报告。
这位85后青年学者带领的跨学科团队,开创性地将深度学习、复杂网络分析与地缘政治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缘环境智能计算平台。胡志丁在报告中详细阐释了"地缘环境智能计算"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理论框架。该理论突破传统定性研究的局限,通过建立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机制,实现了对地缘环境要素的动态量化表征。
其团队研发的"GeoAI-Atlas"系统整合了卫星遥感、社交媒体、经济贸易、军事部署等12类数据源,运用时空图神经网络技术,可对区域地缘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预警。"传统地缘政治分析往往存在数据碎片化、结论滞后性的痛点。"胡志丁举例说明,在2024年红海危机期间,其团队通过智能计算模型提前72小时预测了关键航道的冲突升级概率,准确率达到89.3%。
这一成果得益于自主创新的"多模态地缘事件抽取算法",该算法能从新闻文本、船舶AIS信号等多维数据中自动识别冲突征兆。技术演示环节展示了令人惊叹的应用场景。当胡志丁团队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据输入系统,大屏幕上立即呈现出动态演化的地缘关系图谱。
通过强化学习算法的持续优化,系统不仅能模拟不同政策情境下的地缘格局变化,还能给出风险规避的智能建议。这种将机器学习与经典地缘理论相结合的"计算地缘学"方法,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工具。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报告重点介绍了三项创新:
其一是"地缘知识图谱的自演进技术",通过引入持续学习机制,使系统能自动更新实体关系;其二是"跨语言地缘情感分析模型",支持65种语言的舆情实时解析;其三是"地缘博弈推演引擎",采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模拟国家行为体的决策过程。这些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外交部、国防大学等机构的智库研究中。
论坛期间,胡志丁特别强调了人文关怀在技术研发中的重要性。"算法模型必须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偏好,"他展示的案例显示,同一组经济制裁数据,在西方中心主义模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风险评估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为此,其团队建立了包含文明特质参数的价值观量化体系,使AI系统具备文化敏感性。
与会专家对该研究的开创性给予高度评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指出:"这项工作标志着计算社会科学进入2.0时代,AI不再只是分析工具,更成为理论创新的催化剂。"日内瓦国际关系与发展研究院的Lucia教授通过视频连线表示,这种跨学科融合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技术可能性的新想象"。
在圆桌讨论环节,胡志丁与来自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的学者就"AI伦理与地缘决策"展开深度对话。针对人工智能可能加剧"算法霸权"的担忧,他提出"共建共享"的技术治理思路——其实验室正推动建立开放的地缘数据联盟,已有28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参与标准制定。这种强调包容性的技术路径,与我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高度契合。
“此次报告折射出中国青年科学家在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能力。”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年仅38岁的胡志丁教授团队中,70%成员为90后研究人员,学科背景涵盖国际政治、计算机科学、空间地理等多个领域。这种多元复合的人才结构,正是其能突破学科壁垒的关键。
正如他在闭幕发言中所说:"年轻学者最大的优势,就是不被传统范式束缚,敢于用代码重写理论。"万祥军解读指出:论坛最后发布的《AI4SS白皮书》显示,近三年来全球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论文数量增长400%,中国学者贡献度达34%。而胡志丁团队的工作被列为12个具有范式革命意义的典型案例之一。
万祥军说:“这场思想盛宴不仅展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更预示着人工智能将为理解复杂人类社会开启新的认知维度。正如与会者共识:当社会科学遇上AI,重要的不是技术替代思想,而是技术激发思想的新可能。”
2025智能大会社科论坛专题报告-胡志丁|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