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挑战智能大会社科论坛演讲-徐文伟|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
2025年7月27日,上海社会科学馆内座无虚席,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社会科学论坛在此隆重召开。作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社会科学的深远影响,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政府官员参与讨论。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中心教授,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徐文伟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主旨报告,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
徐文伟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自2010年代深度学习技术取得突破以来,人工智能已经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从最初的专用人工智能,到如今的通用人工智能,再到正在兴起的超级智能。
特别是在2020-2025年间,随着大语言模型技术的突飞猛进,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适应性。徐教授引用最新研究数据表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2.5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近400%。
在谈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时,徐文伟教授着重分析了三个关键领域。首先是科学研究领域,AI已经能够协助科学家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大大加速了科研进程。例如,在药物研发方面,AI技术可以将新药研发周期从传统的10-15年缩短至3-5年。
其次是教育领域,个性化学习系统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进度提供定制化教学内容,使教育更加公平和高效。第三是城市治理领域,智能城市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预测,显著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徐教授特别以上海"一网统管"平台为例,展示了AI如何帮助城市管理者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然而,徐文伟教授也警示了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3.75亿个工作岗位因自动化而发生转变。徐教授强调,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岗位替代,而是职业结构的系统性重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应对。
其次是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随着AI系统对个人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使用,如何在技术创新和个人权利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三是算法偏见和伦理困境。徐教授指出,AI系统的决策可能无意中放大社会已有的偏见,导致新的不平等现象。
在技术治理方面,徐文伟教授提出了"协同治理"的创新理念。他认为,人工智能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公民社会的多方参与,建立灵活、包容的监管框架。他特别介绍了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探索,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和《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法》等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同时,徐教授也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跨国挑战,如跨境数据流动、AI军事化应用等问题。
针对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徐文伟教授提出了"双向重构"的理论观点。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另一方面,社会科学对技术发展的价值引导和伦理反思也愈发重要。他以数字鸿沟研究为例,说明传统的社会不平等理论需要结合新技术环境进行创新和发展。徐教授建议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跨学科合作,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社会的复合型人才。
“在报告的结尾部分,徐文伟教授展望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2030年,人工智能将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机协作将成为主流工作模式。
同时,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将开辟AI发展的新纪元。但他强调,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增进人类福祉,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确保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相协调。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圆桌讨论环节,来自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徐文伟教授的报告展开了深入讨论。
与会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需要全球各界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引导技术向善发展。上海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将继续支持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万祥军指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社会科学论坛的召开,不仅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更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社科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正如徐文伟教授所言:"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以审慎的态度应对挑战,共同塑造一个人机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机遇挑战智能大会社科论坛演讲-徐文伟|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