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联书记智能大会社科论坛致辞-王为松|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
7月27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馆内座无虚席,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社会科学论坛在此拉开帷幕。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这场以"社会科学的创新与人工智能的未来"为主题的高端学术论坛,汇聚了来自全球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政府官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的社会科学创新路径。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变革重塑人类社会的前所未有的时代。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和人类认知方式。"他强调,社会科学界必须主动拥抱这一变革,既要深入研究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也要积极探索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工具推动学科创新。
论坛首场主旨演讲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带来。他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指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技术迭代速度远超社会适应能力、应用场景快速渗透至社会各领域、伦理规范建设严重滞后于技术进步。"
社会科学必须突破传统研究范式,构建能够解释和引导智能时代社会变迁的新理论体系。"李强教授特别提到,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融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智能时代的社科研究方法创新"展开了深入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明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社交媒体数据的创新实践:"通过AI辅助的文本挖掘,我们能够捕捉到传统问卷调查难以获取的群体情绪波动和社会心态变化,这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下午的专题研讨聚焦"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治理"。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陈刚研究员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瓶颈,而是价值冲突。"算法歧视、数据隐私、数字鸿沟等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建立跨学科、跨文化的伦理对话机制。"他特别介绍了上海正在推进的"人工智能伦理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为AI技术应用提供可操作的伦理指引。
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也分享了实践经验。阿里巴巴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王坚博士介绍了电商平台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小微商户的经营数据,我们开发了更精准的信用评估模型,使传统银行服务难以覆盖的群体也能获得融资支持。"这一案例生动诠释了技术向善的实践路径。
论坛特别设置了"青少年与人工智能未来"专题环节。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透露,上海将在新学期全面升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和数字伦理意识。"我们要让下一代既掌握技术工具,又具备人文关怀,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上海社联青少部部长周颖介绍了即将开展的"AI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包括编程体验课、伦理辩论赛等丰富形式。
在闭幕总结中,王为松书记宣布了三项重要举措:第一,上海社联将设立"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专项研究基金,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交叉学科研究;第二,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常设"智能社会"主题展览,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第三,建立"长三角人工智能社会科学研究联盟",促进区域学术协同创新。
"技术发展不可阻挡,但发展方向可以引导。"王为松强调,"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担当,既要保持批判性思考,也要积极参与技术治理,确保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本次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150余篇,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20余项。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社会科学必须加快理论创新和方法革新,为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提供智慧支持。据悉,上海社联将持续跟踪论坛成果转化情况,并于年底发布《人工智能社会发展上海倡议》,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论坛期间,上海社会科学馆还特别开放了"社会科学数字化实验室",展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研究、语言学习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吸引了大批参观者体验。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会模式,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论坛特别关注了人工智能对弱势群体的影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欣发布的研究显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在智能技术应用中面临特殊挑战。"技术普惠不是简单的设备普及,而是要考虑不同群体的使用习惯和特殊需求。"她呼吁企业加强适老化、无障碍设计,避免技术应用加剧社会不平等。
“为期一天的论坛虽然短暂,但开启了社会科学界深度参与人工智能治理的新篇章。”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正如王为松书记所言,"面对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我们不能做旁观者,而应该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上海社联将通过持续的学术交流和公众教育,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更加包容、向善的方向发展。
上海社联书记智能大会社科论坛致辞-王为松|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