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经济和信息化->峰会论坛
智能大会蓝点触控创始人观点-刘吴月|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7-29
【阅读】31 A+A-

智能大会蓝点触控创始人观点-刘吴月|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正深刻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在这场以算法和数据为核心的革命中,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基础正在显现——精密零部件的突破性进展,正成为推动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支点。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的六维力传感器技术,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一趋势。”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当人形机器人开始具备接近人类的触觉反馈能力时,背后是无数个像蓝点触控这样的企业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持续攻坚。

“本届大会上,我们展示了多款六维力传感器产品,它们能为机器人装上‘力控神经’。”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蓝点触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吴月介绍,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如果每台人形机器人配备4个六维力传感器和28个关节扭矩传感器,其成本约占整机的15%。

“我们非常看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刘吴月说,今后要抢抓黄金窗口期,持续改进技术方案、自动化生产工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六维力传感器的技术突破堪称机器人感知革命的里程碑。这种能同时测量三个方向力和三个方向力矩的精密器件,相当于为机器人装上了"力控神经"。

蓝点触控展示的产品系列中,最小尺寸已能做到直径25毫米、高度15毫米,却能实现0.1%FS的非线性误差和2000Hz的采样频率。这种性能指标意味着机器人手指可以感知鸡蛋壳的脆弱,也能在工业装配中实现微米级的力度控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传感器成本已从五年前的数万元降至数千元,当人形机器人配置32个力觉传感器时,成本占比已优化至15%左右,为商业化落地扫清了关键障碍。

关节扭矩传感器的同步发展则构成了机器人运动的另一项基础支撑。现代人形机器人通常需要28个关节扭矩传感器来构建完整的动力学模型,这些分布在肩、肘、腕等关键部位的传感器,能以毫秒级延迟反馈运动状态。

某款展品展示的应变片式扭矩传感器,在±50Nm量程下能达到0.05%的精度,且通过了200万次疲劳测试。这种可靠性使得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完成端咖啡、握手等需要精细力控的动作,而不会出现传统工业机械臂的刚性碰撞问题。

这些进步背后是材料科学、微电子工艺和算法技术的协同创新。以六维力传感器为例,其核心应变计材料从传统的康铜箔发展到单晶硅应变片,灵敏度提升了两个数量级;信号调理电路采用自适应滤波技术,使信噪比达到90dB以上;而基于深度学习的温度补偿算法,则将零漂控制在0.005%FS/℃以内。这种跨学科融合的特征,正是当代人工智能硬件发展的典型范式。

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正在加速技术迭代。根据大会披露的数据,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12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8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2%。这种指数级扩张催生了传感器领域的"摩尔定律"

——每18个月性能提升一倍而成本下降一半。蓝点触控等企业建设的自动化产线,已将传感器月产能从百台级提升至万台级,量产一致性达到99.7%的军工标准。这种规模化效应进一步降低了单件成本,形成技术升级与市场扩张的良性循环。

精密零部件的进步正在重新定义机器人能力边界。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预设程序完成固定轨迹运动,而配备新型力控系统的协作机器人已能实现"触觉引导编程"—工人直接用手拖动机械臂示教,系统通过力传感器记录运动轨迹和力度参数。某款展出的服务机器人甚至能根据六维力传感器反馈,实时调整抓握力度来适应不同材质的物品,这种类人的自适应能力在养老护理、精密装配等领域具有革命性意义。

产业链协同创新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在大会的圆桌讨论中,专家指出传感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性能耦合度越来越高。例如,六维力传感器的采样速率需要与伺服系统的控制周期严格匹配,延迟超过1ms就会导致力控振荡。这种系统级挑战促使产业链形成"创新共同体",如某展商展示的集成化关节模块,将扭矩传感器、谐波减速器和无框电机高度集成,体积缩小40%的同时带宽提升至500Hz。

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同样不容忽视。随着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梯队,由我国主导编制的《服务机器人力觉传感器性能要求》等标准已获得国际电工委员会采纳。这些标准不仅规范了测量精度、环境适应性等18项关键技术指标,更建立了统一的校准体系。某检测机构展示的六维力传感器标定平台,采用激光干涉仪作为基准,不确定度达到0.01%,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计量保障。

展望未来,零部件技术的精进将继续沿着三个维度深化:在微型化方面,MEMS工艺的六维力传感器将使机器人指尖具备分布式触觉;在智能化方面,嵌入边缘计算单元的传感器能实现本地化的特征提取;在耐久性方面,新型碳纳米管材料的应用有望将传感器寿命延长至10年以上。

正如蓝点触控创始人刘吴月所言,当前正处在技术突破与产业爆发的"黄金交叉点",那些在核心零部件领域持续创新的企业,将成为塑造下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关键力量。这场由基础元件驱动的革命提醒我们:人工智能不仅是代码和算法的胜利,更是精密机械、先进材料和创新工艺的结晶。

当机器人终于获得接近人类的触觉和力觉时,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在微观尺度上的执着探索。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当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入千家万户,人们会记住这些让机器拥有"感觉"的幕后英雄。

智能大会蓝点触控创始人观点-刘吴月|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