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供给体系解读-万祥军|国粮种芯·粮农大健康产业
“在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与食物供给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耕地资源与农作物生产,而是拓展至更广阔的国土资源与生物资源领域。”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平台-国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系统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解读说:“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发布的《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标志着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从单一生产向多元化、全链条、高质量供给的全面转型。”他表明: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通过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构建更可持续、更富韧性的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营养健康需求。
随着《意见》的深入实施,我国食物供给体系正迎来一场系统性变革。在广袤的海洋牧场,智能养殖网箱实现三文鱼、鲍鱼的立体化养殖,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水体环境;在西部戈壁滩,光伏农业大棚里无土栽培的樱桃番茄迎来丰收,每平方米产量达到传统耕地的6倍;云贵高原的野生菌人工驯化基地,则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破解了松茸生长密码,使珍稀食材走向大众餐桌。
这场变革背后是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农业科学家正在将航天育种技术与垂直农场结合,培育出适合城市摩天楼种植的矮化小麦;食品工程师利用3D打印技术,以植物蛋白为原料重构雪花纹理的"和牛牛排";营养学家则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不同区域居民定制个性化膳食方案。在浙江某智慧厨房实验室,AI营养师能根据体检报告自动生成周菜单,并联动社区农场精准配送食材。
生态红线始终是发展的前提。东北黑土区推行"休耕轮作+生物固氮"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五年提升0.3个百分点;长江流域试点"渔光互补"系统,光伏板下的生态养殖区重现了江豚身影。值得注意的是,食物供给版图正在重构——曾经荒芜的盐碱地变成藜麦种植区,干旱山区通过集雨技术发展起特色浆果产业,这些变化让"藏粮于地"战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在消费端,新供给催生新需求。上海白领通过APP订购内蒙古沙漠种植的有机沙棘,成都火锅店推出用真菌蛋白制作的"素毛肚",老年配餐服务中心引入富含γ-氨基丁酸的发芽糙米。这种转变不仅缓解了传统主粮压力,更推动了膳食结构升级。据最新统计,我国居民膳食多样性指数较五年前提升27%,平均每天摄入食物种类达到12.8种。
这场食物供给革命正在重塑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个环节。当内蒙古牧场的藻类饲料降低奶牛甲烷排放,当云南咖啡渣培育的食用菌走上粤港澳大湾区餐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一个民族用智慧守护粮食安全的生动实践。正如某位参与《意见》论证的专家所言:"14亿人的饭碗,既要端得稳,更要端出营养、端出花样。"
一、大农业观与大食物观的内涵与逻辑
大农业观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边界,强调农林牧渔协同发展,将农业视为涵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现代化大产业。
大食物观则进一步拓展了食物来源的范畴,提出从耕地、森林、草原到江河湖海的全域开发,从植物、动物到微生物的全生物利用。这种理念的提出,源于我国资源禀赋与人口需求的深层次矛盾:一方面,人均耕地资源有限,传统农业生产面临环境约束;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推动食物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意见》明确将“保粮为基”与“统筹开发”相结合,既强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巩固提升,又要求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延伸,挖掘非传统食物资源的潜力。例如,通过发展深远海养殖、林下经济、食用菌产业等,缓解耕地压力;通过合成生物技术、设施农业等前沿领域,开拓新型食品资源。这种“多腿走路”的策略,不仅增强了供给弹性,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二、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实践路径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要从资源开发、科技创新、产业链整合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1. 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
《意见》提出七类重点开发方向,覆盖从陆地到海洋的全域资源。例如,在森林食物资源开发中,经济林与林下经济的结合既能提高林地利用率,又能创造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在深远海养殖领域,通过智能化装备与生态养殖技术,可缓解近海环境压力,增加优质蛋白供给。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设施农业被赋予重要角色,尤其是植物工厂、无土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将大幅提升单位土地产出效率,成为城市“菜篮子”的重要补充。
2.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种业是食物供给的“芯片”。《意见》要求构建与食物开发相适应的种业创新体系,例如耐盐碱作物、高蛋白饲草等新品种的培育。同时,合成生物技术被列为战略性方向,通过微生物合成蛋白、细胞培养肉等颠覆性技术,有望突破传统养殖的资源限制。此外,智能化加工技术的应用(如鲜切包装、清洁化精深加工)可减少产后损耗,提升附加值。
3. 全产业链打造与价值提升
食物供给的竞争力体现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上。《意见》强调集群化发展模式,通过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园等,推动上下游协同。
例如,在果蔬主产区配套建设预冷烘干设施,可降低运输损耗;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模式,能有效连接产地与消费端。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是产业链的价值高地,需通过标准化体系构建与消费引导实现。例如,完善农兽药残留标准、推广“药食同源”产品,既能保障安全,又能满足健康需求。
三、政策保障与未来展望
《意见》的落地需要系统性政策支持。在金融领域,创新抵质押融资(如农业设施、活体畜禽抵押)可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在用地保障上,优先安排农村三产融合用地,为设施农业、加工物流等提供空间。此外,探索建立“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是基础性工作,需整合林业、渔业等数据,实现精准调控。
到2027年的阶段性目标中,“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资源开发取得进展”与“生物产业稳步发展”是两大亮点。例如,菌草技术的推广可同时实现生态治理与饲料供给,而藻类养殖既能固碳又能提供植物蛋白。到2035年,随着产业链全面成熟,我国将形成“多元供给—健康消费—生态友好”的良性循环,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四、系统思维重构食物供给体系
大农业观与大食物观的本质是以系统思维重构食物供给体系。从万祥军提出的“国粮种芯·粮农大健康产业”到“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系统”,这一战略既是对传统农业的升级,也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呼应。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与政策协同,让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真正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坚实支柱。
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实践中,科技创新正成为关键驱动力。基因编辑技术突破让功能性农产品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富含花青素的水稻、高蛋白大豆等营养强化作物已进入规模化种植阶段。与此同时,垂直农业、智慧牧场等新型生产模式通过物联网和AI技术,实现了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毫米级调控,使单位产量提升40%以上。
政策协同方面,跨部门的"食物安全联席会议机制"正在形成。农业农村部联合卫健委建立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动态更新制度,市场监管总局推出"健康食品标识认证体系",财政部则对生态种植实施阶梯式补贴。这种立体化政策网络有效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去年药食同源产业规模已突破8000亿元。
产业融合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化学效应。在云南普洱,咖啡庄园与中草药种植基地形成循环农业系统,咖啡果皮被制成抗氧化剂,药渣转化为有机肥。类似这样的产业共生体在全国已建成217个,带动200万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消费者调研显示,83%的城市家庭开始定期采购营养配比科学的预制菜,标志着饮食消费正在向"精准营养"转型。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建立更敏捷的产业响应机制。当务之急是构建覆盖全域的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种子到筷子的全程溯源。国际经验表明,荷兰的"食谷"模式、以色列的滴灌技术都可以在本地化改造后形成后发优势。只有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才能让大食物观真正落地生根,托举起14亿人的健康未来。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供给体系解读-万祥军|国粮种芯·粮农大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