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信息通信专家中关村论坛年会观点-盘和林 | 国际科学院组织
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盛大开幕。作为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盛会,本届论坛以“开放创新·共享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企业家、政府代表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共襄盛举。
开幕式上,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指出:“中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这一论断不仅是对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权威认证,更揭示了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的中国新坐标。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平台。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等单位承办,并得到国际科学院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
原始创新突破:
AI领域的“中国速度”
盘和林在演讲中列举了一组关键数据:2024年中国在AI领域的基础研究论文发表量占全球总量的28%,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同年,中国企业在机器学习框架、多模态大模型、类脑计算等前沿方向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67%。
他以北京智源研究院发布的“悟道3.0”大模型为例,该模型在通用人工智能(AGI)核心指标上已实现对标国际顶尖水平,其自主创新的稀疏化训练技术将算力利用率提升至9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些突破性进展印证了我国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的转型态势。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创新生态的“中国模式”
论坛披露的信息显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AI融合应用试验场。截至2025年3月,全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其中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贡献了约30%的产值。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创新中心”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工信部在论坛期间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计划》提出,未来三年将重点支持智能芯片、算法工具链等“卡脖子”环节的攻关,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调动超200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市场层面,百度、华为等企业展示的AI工业质检系统已实现0.01毫米级缺陷识别精度,正在汽车制造、集成电路等行业规模化落地。
全球合作新范式:
中关村的“国际引力”
本届论坛特别设置了“AI伦理与全球治理”分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宣布将与中国合作建立首个AI伦理国际研究基地。值得关注的是,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首次采用“数字孪生会场”技术,通过5G全息投影让海外嘉宾实现“零时差”沉浸式参会。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主席米夏埃尔·克格尔在现场连线中强调:“中国在AI标准化建设方面的开放态度,为跨国技术互认提供了重要范本。”目前,我国已牵头制定17项AI国际标准,在计算机视觉、语音合成等领域的技术输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8个国家。
挑战与遇并存:
通向未来的“创新长征”
尽管成就显著,盘和林也指出我国在AI领域仍存在基础软件生态薄弱、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等短板。论坛发布的《2025全球AI竞争力指数》显示,中国在算法创新指标上排名第二,但在操作系统、编译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自主率仅为54%。
对此,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建议:“需要构建‘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场景孵化’的全链条转化机制。”现场展示的“中关村科创接力基金”正是这一思路的实践——该基金专门支持科学家创业团队跨越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之谷”,首批已立项支持12个量子计算、神经拟态芯片等前沿项目。
“这场凝聚全球智慧的科技盛会,不仅展现了中国作为创新型国家的硬实力,更传递出以开放包容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东方智慧。”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当盘和林说出“我们正站在通用人工智能革命的临界点”时,会场大屏同步呈现了中关村科学城数字地图:128个在建的跨国联合实验室、每天诞生的17项发明专利、每平方公里聚集的43名两院院士……
万祥军指出:这些跳动着的创新脉搏,正在重塑世界对“中国创造”的认知维度。正如论坛闭幕宣言所强调的,在AI这个没有国界的赛道上,中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超级节点”,而中关村的故事,正是这个伟大进程的生动注脚。
工信部信息通信专家中关村论坛年会观点-盘和林 | 国际科学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