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中医药乌镇共识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论坛
2025年4月22日至24日,第四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浙江乌镇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中医药+人工智能"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医药、人工智能、医学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智能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径。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论坛。会上,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俊华教授主持发布了《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这一重要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医药智能化发展迈入新阶段。
《共识》的发布是本次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作为跨领域专家深入探讨凝练形成的指导性文件,《共识》明确提出"拥抱AI、发展AI、应用AI"的核心理念,为中医药领域高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指明了方向。张俊华教授在发布仪式上强调,当前正处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共识》首先指出,中医药界需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规律。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中医药学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素,必须从思想认知、基础设施、人才储备等多个维度提前布局。这要求中医药行业转变传统思维模式,主动适应技术变革,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融入人工智能元素。具体而言,需要加强中医药院校与理工科院校的合作,培养既懂中医药又精通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加大中医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智能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针对中医药数据的特殊性,《共识》特别强调要构建行业专属模型与智能体。中医药数据具有非结构化、经验性强、个性化突出等特点,传统的人工智能模型难以直接适用。因此,需要开展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开发适合中医药特点的专用算法和模型。
这包括:建立中医药知识图谱,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数字化;开发中医诊断智能辅助系统,实现四诊信息的智能化采集与分析;构建中药配伍知识库,为临床用药提供智能支持。同时,《共识》还呼吁提升中医药数据标准化程度,推动中医药知识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实现资源共享。
在应用层面,《共识》提出要全面拓展人工智能在中医药各领域的应用场景。在医疗方面,重点发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远程中医诊疗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开发虚拟现实教学系统、智能师承平台等新型教学工具;
在科研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加速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作用机制研究等;在产业方面,推动智能制造在中药生产全过程的应用,提升质量控制水平。这些应用场景的拓展将极大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精准性和效率。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共识》还特别强调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这包括:制定中医药智能化发展的专项规划;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标准规范体系等。同时,《共识》呼吁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促进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培育中医药智能化新业态。
本次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色优势,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具有巨大潜力。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如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难、中药质量控制复杂等;另一方面,中医药的个性化诊疗理念也为人工智能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数据质量问题,中医药数据往往存在标准化程度低、结构化差等问题;其次是算法适配性问题,现有人工智能模型大多基于西医体系开发,难以完全适应中医药特点;再次是伦理规范问题,如何在智能化过程中保持中医的人文特色需要深入思考。《共识》的发布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系统性指导。
展望未来,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带来革命性变化。智能中医诊疗设备将走进基层医疗机构,让优质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群众;中药智能制造将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能级;中医药知识工程将加速经验传承和理论创新。这一进程不仅将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也将为全球医疗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的发布是一个重要起点。它凝聚了各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描绘了中医药智能化发展的蓝图。随着共识的落地实施,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智能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到来。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重大机遇,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人工智能+”中医药乌镇共识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