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管理大会产业对接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论坛
4月11日,由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主办的2025北京国际健康生活消费博览会系列活动迎来重要里程碑——"链动健康新势力 共筑产业新生态"健康产业对接会在京成功召开。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论坛。这场汇聚政产学研各界的盛会,恰逢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又值《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新政发布,双重战略契机赋予会议特殊的历史使命。会议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行业代表共同见证了一场思想碰撞与商业合作的双重盛宴。
会议伊始,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姚军在致辞中强调:"当前健康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需要建立跨领域、多层次的产业协同机制。"这一观点为整场会议定下基调。协会副秘书长王斌提出的"产业鹊桥"理念引发广泛共鸣,其倡导的"三个打破"——打破行业壁垒、打破区域界限、打破技术孤岛,成为贯穿会议的核心逻辑线。
全民康养文旅共创共建项目的启动堪称会议首个高潮。该项目创新性地提出"四维融合"模式: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灵魂,以文旅场景为载体,以数字技术为纽带,以会员经济为驱动。李明副会长披露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康养旅游市场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但服务渗透率不足15%,存在巨大的市场蓝海。项目首批签约的12家机构涵盖医疗机构、文旅集团、科技企业,这种跨界组合本身就预示着产业生态的重构。
在城市更新议题中,首程融石展示的首钢园转型案例极具示范意义。其打造的"工业遗址+健康生态"模式,将高炉改造为垂直攀岩基地,精煤车间转型为运动康复中心,这种创造性转化不仅实现空间价值提升,更开创了工业遗产健康化利用的新范式。值得关注的是,园区通过植入智能健康监测系统,使整个片区成为开放式健康实验室,这种"城市即场馆"的理念引发与会城市规划专家的热烈讨论。
中医康养IP的研讨环节同样亮点纷呈。北京丝路友好医院提出的"中医文化解码工程",通过将《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转化为现代健康管理方案,开发出"二十四节气经络调理""子午流注饮食疗法"等特色产品。杨继皓总经理现场演示的"中医体质识别AI镜",只需30秒面部扫描即可生成个性化调养方案,这种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为破解中医标准化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在银发经济专题,享佳集团披露的适老化改造大数据令人耳目一新。其研发的智能养老床垫已积累超过1200万小时的睡眠数据,通过AI分析形成的"老年人睡眠质量指数",正在成为行业评估标准。更引人注目的是该集团提出的"银发经济3.0"概念,即从单一养老服务向代际融合社区升级,现场展示的"老少共融社区"模型,将托育中心与养老公寓比邻而建,这种设计理念获得多位民政部门代表的点赞。
数字健康板块的讨论则充满未来感。辰颐物语展示的"AI健康管家系统",通过分析用户消费数据预测健康风险,准确率已达85%。太昊智能带来的健康管理机器人,已能实现中医问诊、西医体检、心理评估等18项功能集成。安小俊CEO演示的"数字孪生健康体"技术,可实时模拟使用者身体状况变化,这种预防性健康管理新模式引发投资机构浓厚兴趣。
会议特别设置的"边疆康养"专题成为独特风景线。腾冲市文旅局宋媛媛局长揭秘的"火山温泉疗法",将地质奇观转化为康养资源,其开发的"地热理疗课程"已纳入德国某医疗保险公司报销目录。而弥勒东风韵项目打造的"艺术疗愈体系",邀请艺术家驻留创作与康养课程开发同步进行,这种"美学疗法"的探索为康养产业注入人文温度。
生物技术专场同样精彩纷呈。德恩伯亚展示的DENBA保鲜技术延伸应用到运动康复领域,其开发的生物电理疗设备可使肌肉恢复效率提升40%。安璟汇提出的"家庭氧疗生态系统",通过智能监测自动调节氧浓度,让原本专业的医疗级氧疗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些创新案例印证了常务副会长郝燕燕的论断:"健康产业的边界正在消融,任何领域都可能诞生健康新物种。"
对接会的压轴环节是"健康产业十大趋势"发布,其中"细胞级健康管理""数字疗法普及化""健康空间革命"等预测引发热议。王斌副秘书长总结时透露,协会将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包括每月举办细分领域沙龙、每季度发布产业融合指南、每年编制健康科技白皮书。会议结束时达成的37项合作意向,总金额超过15亿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昭示着中国健康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这场持续8小时的思维盛宴,不仅展现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更勾勒出未来健康产业的无限可能。从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表达,到前沿科技的普惠化应用,再到跨界融合的创造性实践,每个案例都在重新定义健康的边界。正如与会专家形成的共识:健康产业已不再是单一赛道,而是所有产业转型升级的共同方向,这种认知革命或将引领中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全民健康管理大会产业对接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