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服务平台->服务窗口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系统-万祥军 | 转型发展实施管理平台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4-22
【阅读】55 A+A-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系统-万祥军 | 转型发展实施管理平台

当前,全球正经历以数字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深刻经济社会变革。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深入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在这一背景下,《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的出台为各地区、各行业提供了系统化、可操作的行动纲领,而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其"双化协同"转型更是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关键所在。

一、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的战略意义

从全球视野看,数字化与绿色化正形成相互促进的"双螺旋"结构。数字技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能效水平、创新管理模式等方式,为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而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又倒逼数字技术向低能耗、高效率方向演进。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数字技术在全球能源系统的应用可使2030年碳排放减少15%。对我国而言,这一协同转型既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路径。河南省作为制造业大省,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1.8万亿元,但单位GDP能耗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亟需通过"双化协同"破解发展瓶颈。

二、数字化转型赋能绿色发展的四重机制

1.要素重构机制:数据要素的绿色属性正以指数级速度释放其价值潜能。以河南某标杆性智能工厂为例,该企业如同为生产线装上了"数字神经系统",通过部署2000余个高精度工业传感器织就的监测网络,使能耗数据像血液般在系统中实时流动。

这种数据驱动的精准管控模式,犹如为生产设备配备了智能节拍器,成功将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压缩12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数据要素正在完成从辅助角色到核心生产资料的华丽蜕变,其边际效用递增的特性,正在改写传统要素边际效益递减的经济学定律。

2. 流程优化机制:数字孪生技术正在制造业掀起一场"虚实共生"的革命。某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构建的全流程数字孪生系统,堪称工业版的"平行宇宙",通过建立物理工厂的数字化镜像,实现了工艺参数的动态调优。这套系统如同拥有先知先觉的"工业预言家",在虚拟空间完成数以万次的模拟调试后,将最优解映射到实体产线,最终创造材料利用率98%的行业奇迹,年减少废料3000吨的环保效益,相当于再造了一片"数字森林"。

3. 技术创新机制:工业互联网平台正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热带雨林"。河南重点培育的"起重云"平台,已发展为产业协同创新的数字沃土,吸引200余家产业链企业在此"共生进化"。平台构建的技术共享生态圈,使47项节能减排专利技术如同"数字蜜蜂"在不同企业间交叉授粉,最终酿出行业平均能耗降低8个百分点的"创新蜂蜜"。这种平台化创新模式,正在打破传统技术研发的"孤岛效应"。

4. 组织变革机制:区块链技术正在编织产业协同的"信任之网"。某食品产业集群打造的区块链溯源系统,犹如为产业链装上了"碳足迹显微镜",通过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技术,使上下游企业的碳排放数据如同透明的水晶般清晰可鉴。这种建立在算法信任基础上的新型协作关系,带动全链条实现15万吨/年的减排突破,生动诠释了"代码即规则"的数字治理范式如何重塑产业生态。

三、绿色化转型驱动数字升级的双向路径

在需求拉动层面,绿色标准正重塑数字技术架构。河南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催生了新一代智能监测系统,集成5G+AI技术实现污染物排放毫秒级响应,数据采集点较传统方式增加20倍。这显示环保要求正成为数字创新的催化剂。

在方向引领层面,"东数西算"工程体现绿色算力趋势。河南作为全国八大枢纽节点之一,在建数据中心全面采用液冷技术,PUE值控制在1.25以下,较传统机房节能30%。这种"以绿促数"的实践正在重新定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四、推进协同转型的六大实施策略

差异化推进策略:构建"三维立体"分类推进体系。基于制造业特性差异,创新性建立"3×3"产业分类矩阵:在行业维度上,将企业精准划分为流程型(如钢铁、化工等连续性生产行业)、离散型(如装备制造等装配式生产领域)、混合型(如食品加工等兼具流程与离散特征的行业)三大类型;

在发展维度上,通过数字化成熟度诊断,将企业划分为领先型(数字化转型领跑者)、追赶型(数字化转型实践者)、起步型(数字化转型探索者)三个梯队。针对九类组合制定"量体裁衣"式转型方案,形成梯度推进、分类施策的精准化实施路径。

2. 技术融合创新:打造"数字绿色"技术融合生态圈。聚焦产业痛点,重点突破五大核心技术集群: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互联网能效优化算法,实现能耗动态预测与智能调控;基于区块链的碳足迹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构建可信透明的碳排放数据链条;

融合数字孪生与绿色工艺的虚拟仿真平台,实现工艺优化与减排协同设计;搭载视觉识别系统的废弃物智能分拣机器人,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集成人工智能的清洁能源微电网调度技术,优化风光储多能互补系统。通过技术矩阵的协同创新,形成"数字化赋能绿色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库。

3. 基础设施共建:实施"数字底座"筑基工程。按照"适度超前、集约高效"原则,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10个具有行业引领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全环节的数字化支撑体系;

建设50个集成能源物联网、智能计量等技术的智慧能源管理示范项目;实现省级以上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部署边缘计算节点3000个以上。建立数字化改造投入强度刚性约束机制,确保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不低于300元/平方米,为"双化协同"提供坚实硬件支撑。

4. 标准体系构建:建立"量化可测"的评价体系。研制《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评价指南》行业标准,构建"三位一体"评价模型:设置数字化渗透率(如设备联网率、数据采集覆盖率等)、环境绩效指标(如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资源循环利用率等)、融合创新指标(如数据要素贡献度、碳数字资产价值等)三大类12项核心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开发在线评估系统,实现转型成效的可视化监测与动态对标。

5. 政策协同机制:创新"市场导向"的激励体系。设计"碳效码+数字券"双轮驱动政策:基于企业碳效评级结果,实施阶梯式补贴政策,对AAA级企业给予最高30%的技改资金补助,并配套税收抵免优惠;发行数字化改造专项消费券,允许企业抵扣智能设备采购、云服务租赁等费用。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与数字资产交易的联动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形成"减排即收益"的正向循环。

6.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产教融合"的育才网络。实施"双化人才"培优计划:推动高校打破学科壁垒,开设"智能制造+低碳工程"等交叉专业,开发20门"数字绿色"融合课程;依托龙头企业建设20个产业研究院,打造"理论教学-实验室实训-工厂实践"三级培养体系;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三年内培养1万名具备数字化架构设计能力与碳资产管理技能的复合型工程师,为产业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五、协同转型的实践范式与未来展望

郑州某汽车制造基地的转型案例具有典型意义。该企业通过构建"五维一体"协同系统:智能制造平台(数字化)、光伏微电网(绿色化)、物料循环系统(协同化)、碳资产管理(价值化)、产业创新联盟(生态化),实现生产效率提升40%的同时,单台车辆碳排放下降25%。这种"数字赋能、绿色增值"的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面向2030年,随着数字孪生、能源互联网、碳中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双化协同"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形成"企业-园区-城市"多级协同网络;二是从技术驱动向价值驱动跃升,碳资产将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三是从产业实践向制度创新深化,催生新型绿色数字治理体系。

河南省应把握"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战略机遇,将制造业"双化协同"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抓手。建议设立100亿元专项基金,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十大标杆行业、百个示范企业、千个技改项目、万家上云企业),力争到2027年实现重点行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的目标,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系统-万祥军 | 转型发展实施管理平台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