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如何走实“一号文件”解读-祝卫东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
在解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时,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详细阐述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实施路径,以及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既塑形又铸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号文件不仅为乡村建设和治理提供了宏观指导,更在具体实施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推动乡村面貌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地全面提升。
祝卫东首先强调了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的重要性。他指出,乡村建设不能盲目推进,必须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合理确定村庄建设的重点和优先序。这意味着,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村庄的人口流动、老龄化趋势以及年轻人的返乡意愿等因素,确保建设重点与村庄实际需求相匹配。同时,他还提倡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避免千村一面,让乡村建设更加贴近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
在谈到乡村建设的实施策略时,祝卫东强调了两个关键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他指出,乡村建设必须统筹考虑地方财力、农民需要和接受程度,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的项目,而是要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农民群众急需急盼的实事。这种务实的态度,体现了对农民利益的深切关怀,也避免了因过度建设而给地方财政和农民带来负担。他坚决反对搞花架子、形象工程,强调乡村建设要注重实效,让农民真正受益。
针对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祝卫东表示,乡村振兴不仅要提升物质文明水平,更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高额彩礼不仅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乡村的婚恋观念。因此,他提出既要结合实际拿出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也要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
这既体现了对农民实际困难的关注,也体现了对乡村婚恋文化的引导。他强调,群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有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农村移风易俗要避免用急风骤雨、“一刀切”的办法硬干蛮干,而是要常抓不懈、绵绵用力,通过道德教育、文化熏陶等方式,逐步改变农民的观念和行为。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还对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祝卫东指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把群众工作做实做到位。他强调,既要坚决对不良风气说不,又要帮着农民想出路、找办法。
这意味着,在整治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禁止或惩罚的措施,而是要通过教育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发挥乡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村民自治和道德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乡村新风尚。
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注重硬件设施的完善和提升,更要注重软件环境的营造和优化。这包括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只有软硬兼施、形神兼备,才能让乡村成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在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推动形成政府、社会、村民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格局。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让法治成为乡村治理的坚实保障。
在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我们要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包括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我们要注重发挥乡村的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效、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教育引导、政策扶持和法治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受益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乡村成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三农如何走实“一号文件”解读-祝卫东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