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燃料全国统一大市场两会建言-张全 |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国际航运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碳排放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随着国际航运碳排放规则的不断收严,全球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我国作为航运大国,积极响应国际号召,加速布局绿色燃料产能,推进甲醇加注服务能力建设,绿醇、绿氨生产项目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标志着我国绿色燃料产业正式迈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我国绿色甲醇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加注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绿色甲醇的储运及加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目前,国内仅有上海港实现了船-船甲醇加注,其余沿海省份尚不具备绿色甲醇加注能力,这无疑限制了绿色甲醇在我国航运业的广泛应用。此外,既有和规划的产能供给仍存在不足,绿色甲醇尚未实现商用规模化供给,难以满足当下及未来的需求。各大船东公司在国内获取绿色甲醇的渠道非常有限,且成本高昂,这无疑增加了航运企业的运营成本,也阻碍了绿色甲醇在航运业的推广。
供需布局的不匹配和错位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东南沿海省份,作为国际港口集中的区域,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航运优势,但天然优越的风、光及生物质等自然资源并不充分,导致项目布局十分有限。这种资源禀赋与产业布局的不匹配,使得绿色甲醇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更为关键的是,相关技术与标准的缺失也制约了绿色甲醇产业的发展。目前,绿色甲醇生产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技术标准和安全监管规范亟须完善。这不仅影响了绿色甲醇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给加注作业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加强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已成为推动绿色甲醇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他认为,应加强规划与政策支持,在国家层面统筹考虑各地风光及生物质资源禀赋、产业布局、供需关系和生产流通成本等综合因素,组织开展我国绿色燃料“生产—储运—加注”全产业供应链的规划布局。
通过引导支持主要海运港口、绿色甲醇供应商和航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快构建绿色燃料全国统一大市场格局,并研究出台支持绿色甲醇、绿氨生产等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税收等支持政策,为绿色甲醇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张全强调应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他建议坚持生物质制备甲醇和风光绿电制备甲醇两条技术路径并举,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分场景建设绿色甲醇生产能力,提升甲醇制造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降低绿色甲醇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加注效率,为绿色甲醇在航运业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在完善加注基础设施布局方面,张全认为应统筹协调绿色甲醇、绿氨加注项目在沿海主要港口有序落地,提前布局船基、陆基互为补充的加注能力。通过鼓励港口建设绿色甲醇、绿氨储罐等基础设施,支持上海港打造国际绿色燃料加注中心,构建“一主多辅、互为补充”的船舶新能源加注体系,为航运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加注服务。
此外,张全还建议强化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他呼吁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加快制定我国绿色能源生产标准、认定标准,出台加注技术标准和安全监管规范,提升我国在国际绿色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同时,尽快将水运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形成对接国际规则的碳排放监测评估与核算标准体系,做好与欧盟碳市场的衔接工作,为我国航运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我国绿色甲醇产业的发展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加强规划与政策支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完善加注基础设施布局以及强化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等措施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绿色甲醇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的大潮中,我国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推动全球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引领作用,为推动全球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绿色燃料全国统一大市场两会建言-张全 |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