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数据流通应用堵点两会观点-叶正波 |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数据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燃料,其重要性不亚于工业时代的石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是对时代趋势的精准把握,更是对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远布局。如何细化推进这一工作,实现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与价值最大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主委叶正波在接受采访时,围绕数据流通应用的堵点疏通与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建议。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核心价值在于流动与共享。然而,当前数据开放共享的程度远未达到预期,高质量数据稀缺,数据价值挖掘不足,归集管理和应用推广面临“两头难”的困境,交易流通不畅,“孤岛化”现象显著,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数据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打破这一僵局,首要任务是构建一套高效、安全、公平的数据流通体系,让数据真正流动起来,带动经济“奔腾”。
在数据管理方面,叶正波委员提出的“首席数据官”制度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创新举措。通过设立这一职位,企业能够自上而下推动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促进数据资产化。同时,总结并推广部分企业在这方面的优秀做法,可以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企业加入到数据管理的行列中来。此外,探索设立“数据特派员”制度,旨在帮助中小微企业挖掘和利用产业数据价值,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公平竞争。
数据应用方面,做强产业大脑是关键一环。政府或国企作为开发主体,能够打消企业对数据安全的顾虑,增强数据共享的信任基础。在此基础上,培育数商企业群体,鼓励其开展数据技术服务、安全保障等工作,有助于构建完整的数据产业链生态,提升数据应用的整体效能。
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据交易的主阵地,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数据交易所等机构以及中国数谷等数据产业集聚平台的建立,为数据交易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基于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叶正波委员建议设立“长三角数据交易中心”。
并以浙江数据交易相关政策制度为基础,制定统一的数据准入、定价、监管标准。这不仅有助于区域内数据的高效流通,还能为全国范围的数据流通应用提供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打造长三角地区大数据采集与清洗加工基地,将进一步提升数据的质量和价值,为数据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区域性的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叶正波委员还提议在全国各数据交易中心设立“多模态数据共享平台”。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形态已经从单一的文本数据扩展到视频、语音等多源数据。这一平台的建立,将更好地满足现实需求,促进数据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推动数据经济的创新发展。
当然,数据流通与应用的过程中,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同样不容忽视。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法律体系,加强数据监管,确保数据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流通与应用。同时,提升公众的数据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数据保护氛围。
此外,人才培养也是推动数据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高校、企业应携手合作,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数据人才,为数据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设立数据科学相关专业、开展数据技能培训、举办数据创新大赛等方式,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推动数据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应用。
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打通数据流通应用堵点、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高效安全的数据流通体系、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培养数据人才等措施,
我们可以期待数据经济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这个过程中,长三角地区作为先行者,其探索与实践将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数据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与启示。全国乃至全球的数据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与启示。
打通数据流通应用堵点两会观点-叶正波 |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