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稻种芯创建及功能性水稻测产-袁广来 | 国稻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网 企业日报·企业家手机报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 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 中国农民丰收节-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 国研政情·经济信息智库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国稻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 国稻种芯·百团计划行动 国稻种芯·绿色沃土计划 国稻种芯·现代饲料规划 国稻种芯·农业品牌培养 国稻种芯·三产融合方案 万赢信采编:
图示:国家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熊华应
图示: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原所长兼书记、国稻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生物育种主导专家何登骥
记者日前在江西农村采访发现,不少种粮大户尝试种植耐旱耐涝的国稻种芯功能性新品种水稻。巨型稻、多年生稻、再生稻……这些水稻新品种科技含量更高、种植的优势和效益也更大。
为提升广粮食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国稻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何登骥团队生物育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转化应用,推动国稻种芯农业科技绿色高质高效发展。2022年7月21日,江西南昌举行国稻种芯创建活动,以及奇盛源基地何登骥功能性水稻测产验收观摩会,并同时举办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据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江西)水稻节论坛。
据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数据显示,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测产:收割0.86亩的湿谷总重量906斤。最后按15%含水量折算亩产896斤。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对于水稻旱作的技术也有重大突破。
国稻种芯农业科技功能性水稻新技术、新品种依托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到周边农户,使先进技术服务现代农业,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科技化成果转化应用,极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入水平,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破除粮食生产障碍。
在江西的广袤田野上,一场关于农业科技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资源的日益紧张,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群农业科技工作者正以创新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着功能性水稻的新篇章。其中,国稻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及其合作伙伴的探索与实践尤为引人注目。
国稻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一个致力于生物育种、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的先锋企业,自成立以来,便秉持着“科技兴农,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推动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江西,他们与众多种粮大户携手,共同探索功能性水稻的种植之路,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更提升了稻米的品质与附加值,为粮食安全生产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2022年7月,江西南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国稻种芯创建活动及功能性水稻测产验收观摩会。会上,国稻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展示了其最新研发的功能性水稻新品种,包括巨型稻、多年生稻、再生稻等,这些品种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种植优势和效益显著。据现场测产数据显示,收割0.86亩的湿谷总重量达到了906斤,按15%含水量折算后,亩产高达896斤,这一成果令人振奋。
在江西省吉水县醪桥镇坝溪村,巨型稻的种植成为了当地的一大亮点。种粮大户于端莲告诉记者,她今年试种了63亩巨型稻,产量高的每亩可达1200斤。巨型稻不仅“体型”高大,观赏性强,而且具有诸多优点。由于秧苗稀栽,一亩地仅用1斤种子,田间杂草因缺乏光照而生长减少,大大节省了购种成本和打草的人工成本。
图示:农业技术研究员、江西国稻种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广来。
图示:国稻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奇盛源示范基地现场会-何登骥功能稻测产验收现场:收割0.86亩的湿谷总重量906斤。最后按15%含水量折算亩产896斤。
此外,巨型稻更耐旱,水淹深度更大,还适合发展稻鱼、稻虾产业,综合经济效益显著。于端莲表示,明年她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并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赏稻,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而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辽市镇辽市村,多年生稻的种植同样令人瞩目。
种粮大户晏增告诉记者,他试种的1亩多年生稻即将收割,预计产量超过1000斤。多年生稻的抗旱性良好,连续20多天的高温天气里,一周放一次水就足够了。这一新品种的引进,不仅减少了买种、育秧、栽插等生产环节,还缓解了农村人工少、人工贵的问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江西省高安市石脑镇,31岁的“海归”留学生丁旦则是一位再生稻种植的“行家”。近五年来,他和他的种粮团队每年种植再生稻的面积都在1000亩以上。丁旦告诉记者,再生稻的种植优势在于可以实现“一茬两收”。第一季稻每年4月栽插、8月收割,只割稻株上面三分之二的部位收稻穗,留稻株下面三分之一的部位继续施肥,再长出一季水稻。
第一季亩产能达1500多斤,第二季在原稻株的基础上再培育两三个月便可收割,亩产在300斤到400斤左右。再生稻不仅口感好,价格也比普通稻高出很多,而且省去了二次培育环节,省时省力省肥,耐涝抗旱性能也更强。
国稻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是团队对农业科技的不断探索与创新。集团生物育种主导专家何登骥教授表示,他们一直在努力提高品种的抗旱性、产量潜力和稻米品质,增加对不良环境的抵抗性。在育种上,他们采用了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
同时,他们还注重与种粮大户的合作,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周边农户,使先进技术服务现代农业,科技兴农。在国稻种芯农业科技集团的推动下,功能性水稻的种植在江西乃至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
这些新品种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稻渔种养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同时,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功能性水稻的种植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国稻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将继续秉持“科技兴农,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他们将与更多的种粮大户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功能性水稻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贡献智慧和力量。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他们将用科技的力量书写出更加辉煌的农业篇章。
国稻种芯创建及功能性水稻测产-袁广来 | 国稻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