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企业商道->丰收节交易会
广州有担当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万祥军:广东稻作四千年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22-10-19
【阅读】451 A+A-

广州有担当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万祥军:广东稻作四千年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 中国三农智库网-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报道:春种一粒籽,夏收万颗粮,稻菽卷起千层浪,又是一年夏收时。近段时间,艳阳高照,夏日炎炎,从化、白云、花都……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广州主要涉农区的田间地头,正在加紧奏响丰收进行曲。

好“丰”光!

守护粮食安全,广州有担当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年的一号文强调,要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研读表明:对于广州这座实际管理人口超2200万的超大城市而言,吃饭更是头等大事。一座超大城市,靠什么端稳2200万人的饭碗,用什么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广州对粮食生产始终没有丝毫放松。”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种植户们趁着晴好天气开镰,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稻香!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从7月上旬开始,广州早稻进入集中收获期,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全面部署开展农机“双抢”行动,根据早稻成熟进程,适时抢晴收获,加快机收机种速度,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进一步降低稻谷产后损失,确保早稻应收尽收、安全入仓。

从化:“粤旱1号”取得好收成

最近的从化,除了沉浸在荔枝、黄皮的丰收喜悦外,水稻也悄然成熟。从化是广州市生态屏障和农耕大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核心区,也是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基地水稻是从化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近日,广州市从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专家到从化区鳌头镇高平村,对早季雨养旱稻“粤旱1号”百亩示范片进行现场机械实割测产验收。示范片全部种植“粤旱1号”水稻品种,配套采用机械旱机播+侧深同步施肥技术,测产结果为折干谷平均亩产317.9公斤。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现场,“粤旱1号”旱稻品种示范片整体生长均衡,青枝腊秆,熟色一致,田间种植示范效果良好。

位于从化北部的吕田镇新联村唐屋社,110亩稻田已经进入丰收期,这是广州最美梯田,被誉为广州“龙脊”。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截至8月初,从化全区早稻收割已经超过70%,晚稻抢种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白云:稻区“双抢”,科技赋能、藏粮于技

今年,白云区春播粮食面积共5504.98亩,其中,水稻4292.38亩,同比增加80%。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今年7月,白云区4个垦造水田项目均已高质量落实水稻种植工作,通过自然资源部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控系统审查,新增967亩水田面积,形成等量水田指标,成为广州市第二个全区新增水田指标入库的区。

眼下,白云区正值早稻抢收、晚稻抢种的“双抢”农忙时节。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在江高镇江村水稻公园,80亩早稻刚刚完成收割。收割工作结束后,早稻秸秆直接还田腐熟慢,而“双抢”时期需要抢收早栽,怎么办?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这一技术简单易操作,只需将腐熟剂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清水勾兑,倒入无人机进行喷洒,就能大大加快秸秆腐熟时间。待秸秆腐熟后,可采用大马力旋耕机旋耕整地,粉碎稻茬,使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旋耕作业后,灌水泡田5-7天后,再排水换水,可促进秸秆腐解,消杀部分水稻病虫,为晚稻种植预留充足的准备时间

花都:山水香米黄,梯面夏收忙

盛夏时节,花都区梯面镇水稻陆续成熟,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进入收割期,大地呈现一片金黄色,浓郁的稻香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丰收曲”。金色的稻田泛起阵阵波浪,稻谷和稻秆的香气扑鼻而来——这幅景象发生在花都区梯面镇的“早稻抢收模式”,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迎来丰收的还有今年首次种植的“梯面山水香米”。

近日,花都区梯面镇横坑村举办了一场稻田盛宴活动。活泼的孩子们在稻田里体验割稻谷、抓稻田鱼、品稻田艾茶、尝稻田农家宴,在如画的风光里,感受一场稻香的盛宴。据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横坑村共通过土地流转约100亩用来种植“梯面山水香米”。

今年,“梯面山水香米”早稻一共种植了505亩,整个收割进度已接近尾声,下半年晚稻的抢种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下一步,梯面还会把梯面山水香米与文旅、休闲结合起来,游客们不仅可以赏稻色、闻稻香,还可以亲身参与稻子的耕种、收割,体验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

番禺:禾田水韵 文旅相融

风吹稻香,稻穗沉甸甸,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番禺区钟村街大禾田农业公园早稻已经成熟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作为钟村街“禾田水韵”新乡村示范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大禾田农业公园总面积190多亩,地处广州南站核心区、长隆商圈板块,串联汉溪文旅一条街、胜石河碧道、金山湖公园等文旅载体。

据大禾田农业公园的农技人员介绍,今年3月下旬通过插秧机、人工抛秧等方式种植了早稻(由番禺区农科所提供的高产优质品种“五香丝苗”),由农业专家团队耕种,建设了配套的水利设施,进行了稻田整治改造,为粮食高质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五香丝苗”已进入收割期,预计亩产约900斤。

全自动收割机在金色海洋间来回穿梭,沿着稻田的边缘把一列列水稻割倒,再平整地送入机器后箱,经电动打谷机脱粒后装入卡车运走。在海鸥岛沙南村11队田地,今年3月种植的40多亩水稻早已成熟,稻穗缀满枝杆,稻谷颗粒饱满。在确保夏粮颗粒归仓的同时,沙南村新一轮的开耕也在推进之中,全力为秋粮抢种工作做准备。目前,番禺区早稻收获基本结束,面积和单产稳中有增,全区各地正抓紧翻耕作业,晚稻播种陆续开始。

黄埔:隆平稻香园农机轰鸣,奏响乡村“丰年曲”

俯瞰大吉沙的千亩稻田,大片的稻田阡陌纵横,绵延不绝。炊烟袅袅的村舍点缀其间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吉沙作为广州唯一一个不通桥、不通车、岛上还有居民的江心小岛,珠江环抱,空气清新,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保留了最原始的田园生态风光。

近段时间,由袁隆平院士亲自选址谋划题名的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稻穗飘香、农机轰鸣,处处都是一派农忙景象。据悉,大吉沙隆平稻香园早稻收割工作以水稻机收、产地烘干为重点,最大限度地降低水稻收获环节损耗,提升水稻机收质量,努力实现水稻颗粒归仓,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技术保障。

据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千亩稻田稻浪闪灼,沉甸甸的稻穗随着微风扬起阵阵稻香。如今,这座江心小岛不但成为广州城区进行水稻科研的好地方,也是市民游客亲近田野的宝藏打卡点。

增城:中国丝苗米之乡,良种配良法

北五常,南丝苗。增城是“中国丝苗米之乡”增城丝苗米,谷粒细长苗条,米质晶莹通透、泛丝光,米饭清香、软滑爽口,驰名粤港澳,饮誉东南亚,享有“米中碧玉”之美誉。近期,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增城区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旺丝苗米种植基地水稻长势喜人,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稻香,一片丰收的景象。

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2022年上半年,产业园早稻种植面积约2.5万亩,早稻产量约2000万斤,亩产约800斤。增城作为“中国丝苗米之乡”,牢牢端稳广东饭碗,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产业园不断吸收撂荒地,做好复耕,变撂荒地为丰收地。

据悉,今年增城区推广了美香占2号、粤禾丝苗、十九香等优质高产品种。同时,农业部门向广大农户推广水稻“三控”施肥、测土配施肥、水稻机插秧、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实施良种配良法,为早稻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南沙:创新“稻”路,“粮”成美景

近日,省政府出台。“广东省支持2022年晚造粮食生产12条措施”首次提出要推动各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示范推广鱼塘种稻优质高产高效模式。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南沙区喝下这碗“头啖汤”。盛夏时节,在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的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内,约14亩鱼塘种稻试验示范基地迎来丰收。这里是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开展鱼塘种稻相关技术研究的首个试验点。

鱼塘种稻是指以浮板等材料为载体在水面上进行种植的一种新型水稻种植方法,通过合理开发利用鱼塘水面种稻,水上种稻,水下养殖,实现一水两用。合理利用鱼塘水面种稻,是稳定甚至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帮助解决基本农田复耕、粮渔争地、鱼塘尾水污染等问题。

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事实上,自2019年以来,广州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连续3年“三增长”,这在特大和超大城市里不多见。眼下,广州早稻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增产丰收已成定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广州始终聚焦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持续担当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与表率。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长远账。作为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未来一定会进一步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扛起粮食安全的重任。羊城大地的田园里又将孕育下一季的希望。稻浪飘香,“丰”景如画。恰逢稻谷丰收季,别错过这田间地头的一番美景,也不要辜负了餐桌上来之不易的每一粒米。

稻米广东特殊味道

羊城一粒稻,延绵四千年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稻米有特殊的味道,在人类记忆中萦绕了上万年。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说:“在广州,迄今为止,稻米的味道来自哪里?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一座居于珠江三角洲平原东北部的古村,为我们揭开了一部分答案。”

不久前,村北部县江河西岸,始建于明代的姚氏宗祠后山岗上的金兰寺贝丘遗址上了热搜。这处广州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将人们带回到4000年前的先民生活。

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于2021年底在广州举行的“环珠江口地区先秦考古新发现”学术座谈会上,专家们又分享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金兰寺遗址“可能存在古水稻田”。稻作文化作为支撑起中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东亚地区广大范围内文化文明发展的产业根基,是古今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人类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将野生水稻驯化成栽培水稻,从而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稻米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如何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发现:广州不断出现古老稻种的影子

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是一座坐落于珠江三角洲平原东北部的古村。几个月前,在县江河西岸的村北部,始建于明代的姚氏宗祠后山岗上的金兰寺贝丘遗址上了热搜。

于2021年底在广州举行的“环珠江口地区先秦考古新发现”学术座谈会上,专家们又分享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金兰寺遗址“可能存在古水稻田”。如果真能确证,这是岭南地区第一次通过考古发现、同时也是年代最早的古水稻田遗存。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主任曹耀文告诉记者,本次考古发掘发现的金兰寺遗址②层文化层分布于发掘区的大部分区域。据初步检测分析推测为古水稻田遗存。

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山大学郑卓教授通过检测分析得到一些证据:首先,这一文化层的有机质含量高;其次,磁化率较高,稻田长期耕作、污灌、作物生长与秸秆焚烧等农业管理方式可增大成壤作用强度,增加土壤的磁化率;第三,这层发现的花粉绝大部分为禾本科,基本可以反映水稻田环境;同时在这一层还发现了丰富的水稻扇形植硅石。

根据中山大学汤勇杰博士建构的模型,我们大致能勾勒出一条水稻在广州诞生和演进的脉络:8000年前-7000年前,海面快速上升并侵入三角洲腹地,珠三角周边开始出现早期人类活动,金兰寺附近的河口淡水-微咸水的水产资源丰富;6500年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晚期渔猎活动开始,金兰寺遗址形成贝壳层堆积;4000年前至战国时期,水稻出现,战国时期稻作农业一定程度扩张,经济结构开始多元化;唐宋以来,水稻种植面积向遗址南侧冲积平原发展……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广州周边地区,会发现水稻的身影在不断地闪现:

2018年6月~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约4000年前的增城松丁山遗址发现了一批植物种子遗存。其中,水稻、粟就占了可鉴定种子总数的47.63%,其中又以水稻占绝大多数,粟仅发现2粒。由此可见,在先民的谷物饮食中,水稻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依据同出的水稻小穗轴判断,它们是驯化型的粳稻。

与之年代接近的黄埔马头庄遗址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进行发掘。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厦门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合作进行的植物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植物遗存,有木炭、炭化稻、炭化稻穗轴、杂草种子。其实,近年广州周边的遗址中,稻作遗存的发现相当普遍,比如黄埔陂头岭、茶岭、甘草岭……

当中,在约5000年前-4000年前的茶岭遗址发现的稻粒尤其重要。它们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土最早的栽培稻实物,证明至少在4400年前,茶岭先民可能已经开始种植以粳稻为主的栽培稻,原始农业已经出现。

考古学者说,根据现有考古发现,人们大致可以梳理出这样一条水稻在中国诞生和演进的脉络: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后,人类在采集的同时开始维护乃至种植野生稻,并导致栽培稻从野生稻中逐渐分化出来。大约在距今9000年前-7000年前,稻作农业开始形成,采集狩猎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趋弱化。

大约在7000年前-5000年前,稻作农业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古代经济的主体,并逐渐影响到岭南地区。随着南方稻作农业和北方旱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古代中国进入到真正的农业时代,为华夏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做好了物质准备。

中国稻谷的起源呈现出一个较为广阔的弧形带状分布的情形,这不仅与野生稻的分布资源有关,也与百越族群的栖息繁衍活动区域密切相关,说明百越族群很可能就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先民。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稻田,是2021年12月1日于浙江余姚发现的施岙遗址,面积约90万平方米,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那么,增城金兰寺的稻田,茶岭、松丁山、马头庄等地的水稻遗存,与它有关系吗?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表示,华南和西南地区稻作农业由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而来,已是共识。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台湾的稻作农业,出现的年代很接近,距今大约不超过5000年。

稻作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并非孤立的进程。有专家认为,在4600年前-4200年前,良渚文化的影响和传播甚至已抵及广州东北部,其背后,是稻作农业的传播和人口的迁徙。这种传播甚至通过珠三角和桂南影响到了今越南北部等地。

有考古学者表示,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在“历史岭南”和“文化岭南”的概念中与“两广”和海南岛一样,同属广义岭南的范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时期,越南北部通过珠三角和桂南一直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持着联系,包括稻作农业和玉石礼器的传播甚至人口的迁徙与往来,比如玉石玦、环、戈、牙璋、T形环等在越南北部就有发现,而且夔纹陶文化和接踵而来的“米”字纹陶文化很有可能也影响到当地。

一粒小小的稻谷,让我们看到了岭南地区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大家庭中的历史进程,看到双向互动的文化交流在塑造人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上的重要价值。

▍解惑: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开启农耕文明时代

稻米经过人类大范围种植,成为人们生活中最普通、最重要的主食。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开启了人类农耕文明时代。人类改良了水稻为人类服务,水稻也在生物性上得到了优化,这是生物界协同发展进化的典范。

在20世纪70年代浙江河姆渡遗址发掘之前,国际学界通常认为亚洲栽培稻起源于印度。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的丁颖教授,创新地结合历史学、人种学、植物学等多学科对稻种起源与演变问题进行深化研究,对这种说法发起了挑战。

1926年,丁颖在广州犀牛尾(今广州区庄附近)发现野生稻。之后研究者又在珠江流域发现了多种野生稻,分布在罗浮山麓以至鉴江流域。1932年、1933年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在海南岛又发现了另一个野生稻种。这一系列的发现,成为支撑丁颖栽培稻“华南起源说”的重要论据

野生稻成熟后,谷粒小,而且自然脱落,难以收集;栽培稻成熟后,谷粒不落,需要人工扯下来,这是判断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一个重要依据。多年生野生稻与一年生野生稻在中国都有分布,广及长江流域、西江流域、云贵高原,乃至新疆、西藏等地。正是这种广阔的分布范围,为先民们将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稻也经历了漫长的驯化过程。科学家们从水稻基因组出发,研究发现约在9000年前到7800年前,水稻开始被驯化;在约7000年前,人类开始对水稻粒形驯化性状进行有意识的人为选择,且粒宽的水稻较粒长的水稻受人为选择更早;距今约6000年前,早期不粘的粳稻基本形成,随后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随着向北传播,在冷干化的气候影响下逐渐形成现代的典型粳稻。另一部分早期粳稻在向南传播的过程中,进入了东南亚的一支,可能经历了不止一次与当地野生稻的杂交,最终形成了耐热型的籼稻,形成的时间范围初步估算为5000年前-4200年前。

在这一过程中,水稻经历了“大变身”,例如从匍匐生长变成直立生长、从野生稻的完全落粒变成栽培稻的基本不落粒;栽培稻谷粒变大,播下一粒种子,可以收获上百颗果实。尽管这些都有利于目前的农业发展,但也不能说这些变化都是好的。

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会不会造成抗病性、品质等性状降低?会不会造成遗传资源的单一化?中国丰富的野生稻种,可以为农业科学家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让他们通过杂交育种或者基因编辑技术,将野生稻的一些基因快速导入已有的优良品种中,在进一步满足人们口味的同时,为保存物种多样性,做出更大贡献。

▍链接:五羊衔穗来祝福五谷丰登

水稻与广州的缘分,起源于一则“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的美丽神话。相传周时广州名为楚庭,有五仙驾五羊,脚踏祥云,各持一茎九穗禾送给广州先民,祈祷广州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传说也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广州市政府参事、研究员黄淼章表示,仅五位仙人降临的年代就有颇多说法,有人说发生于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有人说是在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的时候,也就是战国时期;流传最广的大约是,晋朝吴修为广州刺史时,有五仙骑五羊来到广州州治的厅堂上,吴修于是在厅堂上绘五仙人像,以为祥瑞和纪念。这个地点,据说就是今天惠福西路的五仙观。五仙观东侧,有一块巨大的、似脚印状红砂岩凹石,被称为“仙人拇迹”(即仙人脚印)。

清初屈大均 《广东新语》记载:“春秋粤人祈谷,以此方谷为五仙所遗。一仙遗一谷,谷有五。故为五仙。而五仙当日复有丰年之祝。故皆称为五谷之神。州厅之绘以重谷也。城名曰五仙,亦重谷也。”也是说,此为粤人祈谷及广州五谷神之渊薮。

一切美丽的神话,其实大都建基于坚实可靠的史实土壤。无论“五羊衔穗”神话后面究竟藏着怎样的岭南往事,作为一则拓殖神话,它总反映了广州先民与早期中国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反映了早期珠三角地区由渔猎生活向定居农业的发展进程。

广州之“穗城”别称、惠福路上之五仙观、越秀山上之五羊雕像……广州处处镌刻着有关“穗城”的文化记忆,折射出稻作文化起源、驯化与传播的宏大体系中,属于广州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除署名外)海报制作:郭永航海报文案:林玮琳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叶碧君)

广州有担当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万祥军:广东稻作四千年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谋定处理-国情讲坛:挑战对中国人信仰的否定
区块链+谋定政务服务-经信研究·寇南南对话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