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08-02 |
人形机器人助汽车产业升级 智能大会|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聚光灯下,上汽北京与逐际动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瞬间,标志着全球汽车制造业正迎来历史性转折。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这场强强联合不仅揭示了具身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更勾勒出未来工厂的全新图景——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流水线,成为汽车制造的"新工人"。
技术突破:
具身智能的三大核心能力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在大会现场展区,逐际动力最新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正在模拟汽车装配作业。其搭载的VLA(视觉-语言-动作)多模态模型展现出惊人的环境适应能力:
当传感器检测到螺栓位置偏移3毫米时,机器臂能在0.8秒内自主调整运动轨迹。这种实时决策能力源于其革命性的"感知-认知-执行"闭环系统,该系统的响应速度较2024年提升40%,错误率降低至万分之五。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全身运控算法的突破,通过模仿人类肌肉记忆的深度学习框架,机器人可完成车门铰链安装等需要微力控制的精细操作,力度控制精度达到±0.1牛米。
场景落地:
汽车制造的五大应用场景
联合实验室披露的路线图显示,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在五大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在焊接车间,搭载3D视觉的机器人可识别14种焊点类型,焊接合格率达99.97%;总装线上,具备触觉反馈的机械手能同时处理紧固件装配和线束插接;
在质检环节,多光谱扫描系统可0.3秒内完成整车2000余个检测点的分析;物流仓储中,自重80kg的机器人能连续8小时搬运45kg的零部件;危险作业区,防爆型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处理电池包泄露等突发状况。上汽北京工程师透露,首批20台人形机器人将于2026年Q1在临港工厂试运行,预计使单车制造工时缩短15%。
产业变革:
重构制造体系的三大维度
这场合作正在引发汽车制造业的深层变革。在组织架构层面,传统"人机协作"模式升级为"数字员工集群",单条产线所需人力将减少60%。供应链管理方面,通过机器人工作数据反向优化零部件设计,某型号车门铰链已实现减重20%仍保持强度。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生产范式转变——上汽提出的"柔性细胞工厂"概念,通过可重组的工作单元,使得同条产线可混产6种车型,切换时间从传统72小时压缩至4小时。波士顿咨询数据显示,这种模式可使新车研发周期缩短30%,特别适合新能源汽车的快速迭代需求。
生态共建:
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网络
除核心制造环节外,双方正构建更开放的创新生态。与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将建立行业首个《汽车用人形机器人性能评估标准》,涵盖137项测试指标。
人才培养计划已与6所高校达成协议,开发包含机器人运控、汽车工艺等8个模块的交叉课程。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共享平台已接入12家零部件企业的生产数据,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在保护商业机密前提下实现知识共享。这种协作模式使算法迭代速度提升3倍,解决了单个企业数据样本不足的行业痛点。
全球视野下的竞争格局
大会同期发布的《全球工业机器人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专利数量上已占全球38%,但在核心减速器、高精度传感器等领域仍存在20%-30%的进口依赖。
日本丰田通过"虚拟工厂"系统实现机器人技能的云端共享,德国大众则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实现更直观的人机交互。在此背景下,上汽-逐际的合作模式具有独特优势:既保持整车厂对制造Know-how的掌控,又吸收创业公司的技敏捷性,这种"产业+科技"的协同创新路径,或将成为后发国家突破技术封锁的新范式。
伦理挑战与社会接纳
技术狂飙突进的同时,大会专门设置了"人机共处"伦理论坛。数据显示,汽车工厂每部署1台人形机器人将创造1.5个高技能岗位,但也会替代3.2个重复性岗位。联合实验室宣布将投入产线改造基金的5%用于员工转岗培训,并开发AR远程操作系统,使资深工人能同时指导多台机器人作业。社会学家指出,这种"技术普惠"策略比单纯追求自动化率更重要,是确保产业平稳转型的关键。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从1913年福特流水线革命到今日的人形机器人应用,汽车制造业正经历百年未有的变局。上汽与逐际的合作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当具身智能机器人拿起扳手的那一刻,它开启的不仅是汽车产业的新纪元,更是人类生产力跃迁的全新篇章。未来已来,唯变不变——这场始于装配线的革命,终将重塑整个制造业的DNA。
人形机器人助汽车产业升级 智能大会|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