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04-26 |
第四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论坛
在江南水乡乌镇,一场关于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思想盛宴于2024年4月23日至24日隆重举行。第四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以"中医药+人工智能"为主题,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黄璐琦等近百位顶尖专家,共同探讨智能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径。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论坛。这场由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天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盛会,不仅展现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最新成果,更为中医药的现代化转型绘制了清晰蓝图。
开幕式上,黄璐琦院士的致辞掷地有声。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中医药的发展格局,从临床诊疗到科学研究,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发展,AI的渗透为中医药注入了新的活力。张伯礼院士则强调,中医药的守正创新需要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而人工智能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钥匙。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革生从高校角度出发,阐述了人工智能在中医药教育中的革命性作用,预示着未来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大会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当属《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的发布。这份凝聚了跨领域专家智慧的共识文件提出了三大核心观点:首先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AI技术,深刻理解其特点才能合理利用;其次要将AI发展与中医药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避免技术应用与行业需求脱节;最后要加强应用场景研究,通过实际应用推动技术创新。
这份共识不仅为中医药与AI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呼吁各领域专家加强协作,共同推进智能时代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大会发布的"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堪称里程碑式的突破。这款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牵头,联合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多家机构研发的智能系统,基于国产深度推理大模型进行微调,实现了中医药证据生产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该系统能够完成从证据检索、提取到评价、分析的全流程工作,极大提升了中医药循证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这一创新不仅展示了AI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潜力,更为中医药走向国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标准化建设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大会发布的《中医药临床疗效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开创性地将全国66万家连锁药店纳入中医药研究体系。
这一标准由张俊华教授团队牵头制定,充分利用药店社区覆盖率高、服务便捷的优势,构建了"去中心化"的临床研究新模式。通过规范终端健康数据的采集与应用,该标准为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路径,标志着中医药临床研究向生活化、场景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国际化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维度。"2025年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的发布,展示了中医药在全球科研舞台上的影响力。此次遴选的50项高影响力研究涵盖针灸、临床、中药药理等七大领域,其中33项由中国独立完成,13项为国际合作成果,涉及9个国家的27个研究机构。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中国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体现了中医药作为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吸引着全球科研力量的广泛参与。
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就AI与中医药融合的具体路径展开了深入讨论。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专家们指出,AI技术可以优化中药生产工艺,提升质量控制水平,推动中药产业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分论坛,与会者强调要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既懂中医药又精通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而在中药产业挑战与对策分论坛,专家们针对中药材种植、新药研发等环节的痛点,提出了AI赋能的创新解决方案。这场大会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发布了多项重要成果,更在于构建了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平台。
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中医药理论、临床实践与AI算法、大数据技术的深度碰撞。正如张伯礼院士所言,这种融合既要保持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最终实现1+1>2的效果。
从乌镇出发,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正在书写。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医药注入强劲动能,推动这一传统医学在维护人类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共识的形成、技术的突破、标准的建立和国际合作的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智能时代的中医药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四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论坛